徐以國+鞏建華
摘 要:冷戰結束后,南海區域外大國——美國、日本、印度及俄羅斯出于地緣政治戰略位置的考慮及共同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紛紛加大滲透南海地區的力度。大國滲透南海地區對中國海洋權益的維護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增加了中國解決南海領土主權爭端的難度,危害中國的國家安全;加劇了南海油氣資源與海洋資源的爭奪;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使得南海爭端更加復雜化和國際化。南海戰略位置顯赫,是中國重要的海上咽喉通道和安全屏障,涉及到島礁主權和國家的長遠發展。針對大國南海滲透戰略,中國必須將南海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去經營和籌劃,努力尋求戰略平衡點,建立一套維持南海局勢穩定的法律機制,以維護我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
關鍵詞:地緣政治;大國南海滲透;海洋權益;國家戰略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9-0123-05
地緣政治環境,在國家實施對外政策及發展對外關系時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南海地區,是一個顯著的例證。南海有著“亞洲地中海”和“第二個波斯灣”的美譽,地處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中樞位置,無論是從軍事地緣、經濟地緣還是文化地緣等地緣政治維度來看,南海的戰略地位顯赫,相關地緣政治學者認為,不管哪個國家誰掌控了南海地區,其周邊重要海峽乃至整個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也將被掌控。[1]鑒于此,近年來,南海區域外美國、日本、印度、俄羅斯等大國不斷強勢滲透,南海爭端更加復雜化,我國海洋權益日益受到嚴重侵害。
一、大國滲透南海地區的意圖
1.經濟利益的驅使。南海蘊含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礦物資源和漁業資源。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 目前,南海地區已探明180個油氣田、200多個含油氣構造。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整個南海地區的石油地質儲量約占中國油氣資源總量的1/3,總儲量大致在 230 億~300 億噸。此外,南海地區可燃冰資源豐富,初步估算,整個南海地區可燃冰地質儲量約為 650 億~700 億噸,開發潛力巨大。[2]此外,南海地區漁業資源豐富,盛產海產品,含2850多種海洋生物,同時,蘊含豐富的稀有金屬錳結核和鐵、錳、銅、鈷等35種金屬等礦物資源。[3] 南海主權爭端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2009年以來則呈現出更加惡化的趨勢。南海周邊國家在爭議海域采取“雙加快”方針,即“加快事實占領”和“加快獨自開發”。這些國家侵占中國南海島嶼后,加緊了“主權”宣示和資源的開發與掠奪,進一步加劇了解決島嶼主權這一問題的難度。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受到極大的挑戰。
同時,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美國、日本、印度、俄羅斯等大國出于其經濟利益的強烈驅使,都紛紛滲透南海地區。
2.地緣政治戰略位置的考慮。南海地緣政治戰略優勢非常明顯,可以說,南海區域在整個亞太地區處于核心地位。從地理位置上看,南海處在“兩洋”“兩洲”的十字口,扼守印度洋與太平洋海上航道要沖,是多條國際海運線和航空線的必經之地。正因為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被美國列為其要在世界上控制的16個咽喉要道之一。[4]中國海域中南海面積最大,南海諸島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南沙、中沙、西沙和東沙四大群島,南沙群島是南海島礁爭端的焦點。從傳統地緣政治戰略安全而言,不管哪個國家誰占領了南沙島嶼就等于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大多數海上通道。例如,從馬六甲海峽到日本、新加坡到香港、廣東到馬尼拉,甚至涉及到東亞到西亞、非洲和歐洲的海上通道。在傳統安全框架中,南海地區如此顯赫的戰略位置對于南海周邊國家以及大國顯得舉足輕重,區域內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和區域外的美、日、印、俄等大國的各方面利益都交匯于此,勢必會引起南海控制權的劇烈競爭。[5]
3.遏制中國快速崛起的意圖。盡管美、日、印、俄等大國滲透南海地區的戰略意圖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這些大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借南海主權爭端牽制中國精力,遏制中國快速崛起。近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是各國有目共睹的,也正因為如此,日本大肆宣揚的“中國威脅論”不約而同地引起了各國的“共鳴”。
美國為了維持其全球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積極滲透亞太地區,“捍衛”自身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在面對中國這么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時,其毫不遲疑地選擇借助南海問題來保持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冷戰結束以后,日本積極謀求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意圖甩掉“政治矮子,經濟巨人”的形象,在成為經濟強國的同時,竭力追求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地位。在狹小的東亞地區兩個大國并存是日本不能容忍的,因此,日本千方百計想踢走中國這塊絆腳石,而南海問題正好成為其對付中國的強大武器。
印度作為南亞地區的核心國家,自1947年獨立以來,一直積極謀求世界大國形象。與美日相比,在南海問題上,印度把馬六甲海峽看成從印度洋進入太平洋的一扇大門,在利用其占有地理位置絕對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對南海地區的滲透試圖繼續推進其“東進戰略”的全面實施以抗衡中國的崛起。
蘇聯解體以后,雖然俄羅斯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地位,但其民族心態、歷史傳統等因素決定了它要做一個強大的國家,恢復昔日的強國地位。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崛起,西方國家肆意散布“中國威脅論”,俄羅斯理性對待,并沒有過分炒作。圍繞南海主權爭端問題,俄羅斯也很少有公開的表態,但是我們也發現,俄羅斯從來都沒有真正認可或接受日趨強大的中國,其要恢復一流強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將是它一個很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而借助南海爭端遏制中國崛起是遲早的事。
4.大國擴大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美、日、印、俄等大國插手南海主權爭端、介入東盟內部事務日益成為擴張其在亞太地區勢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由于受到自身實力有限等因素影響,以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為首的南海周邊國家整體實力不斷下降,為了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提升國際地位,意圖拉攏區外大國勢力進駐本地區來壯大聲勢,南海島礁問題、豐富的油氣和漁業資源正是他們的契機。最近兩年來,圍繞南海問題,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拉攏美、日、印、俄共同抗衡中國的趨勢明顯加強,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這在客觀上也符合區外大國滲透南海地區的意愿,雙方出于共同的利益一拍即合。endprint
二、大國滲透南海地區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美國滲透南海地區的現狀與發展趨勢。21世紀初,美國的全球性戰略中心集中在歐洲地區,美國以反恐問題為借口發動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又讓其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導致美國無暇顧及亞太地區事務。中國正利用這短暫的調整期,已經在南海地區有所作為。鑒于此,美國針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行動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不明朗的態度,宣稱 “不持立場”。但是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中國式的戰略和秩序逐漸建立,美國開始意識到中國對其稱霸世界造成了重大的威脅。2012年初,奧巴馬政府意識到亞太地區對于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性,實施重返亞太地區戰略。其中,美國將逐步加大對南海地區的干預力度就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特朗普就任總統后,美國的先進武器必將現身南海,對中國進行觀察和騷擾,為制定“特朗普版的亞太軍事戰略”探路,進一步遏制中國。
實際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便以“保護自由通航”為由逐漸介入南海爭端,此后與南海周邊多國建立軍事同盟并頻頻進行軍事演習,將南海問題推向國際化,美國高層還不斷拋出南海言論,并不惜改變以往的立場,公然支持其盟國(如菲律賓)甚至其非盟國(如越南)等對南海的主權要求,這一切都表明美國勢力或明或暗地滲透到南海地區。超級大國美國介入南海地區成為影響該地區局勢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近些年來,在不同場合,美國曾多次提出中國更有可能成為挑戰者的言論,為了鞏固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國必定會借助南海問題打壓它眼中的挑戰者:第一,加強軍事力量在南海的占據,爭取對南海地區安全事務的主導權。一方面,美國一直認為,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長期以來對亞太地區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未來的幾年,美國勢必會繼續加強對亞太地區,特別是南海地區這一重要軍事戰略重地的擴張與干涉以鞏固其軍事力量在南海的占據。另一方面,美國將繼續與南海周邊國家加強軍事聯系,企圖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地區安全機制,爭取對南海地區安全事務的主導權。第二,美國以南海問題牽制中國的基本方針不會有大的變化。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日漸提升,使得美國對華戰略是既遏制又接觸兩者并存,在未來的幾年內,這種方針不會有大的變化。第三,美國試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多邊化。奧巴馬政府非常重視東盟的地緣戰略與外交價值。通過東盟,美國便“名正言順”地介入本是屬于中國與其亞洲鄰國的南海問題中。2016年7月12日,菲律賓單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出爐,幕后推手正是美國的支持。由此可見,美國將繼續把南海問題國際化、多邊化。
2.日本滲透南海地區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在南海問題上,日本的政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第一階段是冷戰時期由于處于戰敗國的地位避免介入南海爭端;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追隨美國開始關注南海問題;第三階段是冷戰后由于國際形勢的轉變極力介入南海問題。
日本滲透南海地區主要表現在:第一,制造并散播“中國威脅論”。自1992年中國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了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島嶼的主權地位時,日本便開始散播“中國威脅論”,企圖以此在南海地區尋求對抗中國的伙伴。[6]第二,以打擊恐怖主義、海盜和保護航運為由,參與多國的軍事演習。日本以9.11事件、東南亞各國存在的海上執法和保護力度不足、出于亞太地區安全戰略考慮等為借口,每年以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東盟國家間的雙邊演習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軍事演習,逐步將軍事觸角伸向南海地區。第三,保持與南海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并以資金、技術等形式援助南海周邊國家。日本經濟實力雄厚,科學技術發達,通過政府撥款對南海地區進行救災、提供海上軍事和監控設備等進一步加大滲透力度。第四,加強與美國和印度的安保合作。20世紀末,日本便將日美安全體系與南海問題、臺灣問題聯系起來,并通過頒布《周邊事態法》等強化了日美安全體制,擴大了日美防衛合作范圍。日本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想介入南海事務,沒有比印度更有優勢的國家,因此,早在2000年,日本與印度便以確保能源通道安全為由宣布結成全球伙伴關系,日印攜手,無非都是想在南海地區分一杯羹。
雖然,就目前而言,歷史和現實使得日本介入南海地區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不再干涉南海事務,恰恰相反,由于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以及對海洋政策的慣性思維,在未來幾年,日本對南海地區的滲透趨勢還是較為活躍的:第一,日本將繼續加強雙邊互動關系,利用獲得東盟支持的機會,繼續加強對南海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與援助力度,擴大地區影響力,以拓寬其在南海地區活動的舞臺。第二,出于戰略利益考慮,日本將會繼續加強與美印等大國的聯系以增強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日本會一直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保持協調和默契,堅持既合作對話又遏制抗衡的對華方針。此外,日本會繼續聯合印度在“保護海上安全航行與自由”問題上牽制中國。第三,日本習慣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確保自身利益,為了確保海外戰略利益,日本將進一步通過立法形式來尋求拓寬干預海外軍事的能力。
3.印度滲透南海地區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印度是南亞大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外交活動越來越活躍,其國際地位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一直以來,印度政府都把建立海權大國作為戰略目標,而南海地區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在其全球戰略中具有特殊的經濟利益和地緣安全,促使印度把南海地區作為謀求向外發展海權的第一要務,印度也想通過滲透南海地區聯合美日制華。
在南海問題上,印度采取的主要政策是不斷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目的是以經貿合作為紐帶,發展雙邊政治關系,打消東盟國家對印度滲透該地區,包括南海地區的敵視態度。實際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便實施“東向政策”,企圖控制印度洋,滲透東南亞。在南海問題上,印度無論是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還是政治聯系,都意在制衡中國的安全機制。印度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石油能源的支撐,中國的海上軍力為保證能源供應暢通無阻必須進入印度洋,這樣,中印之間勢必會在印度洋展開競技。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印度必然會利用南海問題遏制中國勢力進入印度洋,這是為其繼續推進“東向政策”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
為了制衡中國,印度曾一度公開承認越南對西沙、南沙擁有主權,并公然支持越南等與中國在南沙問題上有爭議的國家。除此之外,印度還逐步將海軍裝備建設延伸至南海地區,例如加大對越南等軍備援助力度。為了發展海權,印度傾注了大量的國家財力、人力和物力。據《簡氏防務》估計,印度計劃到2020年,將擁有各類新式潛艇和艦艇 200余艘,海軍兵力將達到 10萬人,海軍活動區域將擴大至南海地區。[7]
綜上,印度今后可能繼續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合作,以此為紐帶,發展雙邊政治關系、地緣安全,擴大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鑒于印度在滲透南海地區處于的有利地理位置,美國和日本也將扶持印度成為亞洲地區牽制中國的砝碼。
4.俄羅斯滲透南海地區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冷戰后,針對亞太地區,俄羅斯一直保持著特定的距離,在南海問題上,似乎也很少聽到俄羅斯的聲音,其立場貌似與美日印等大國大相徑庭。2012 年 5 月 21日,俄駐菲律賓大使庫達舍夫表示,俄反對任何非當事國介入南海主權爭端。俄羅斯和美國都不是南海爭端的當事方,不應該插手該地區事務,否則是在干涉內政。 [8]但是,這是否代表俄羅斯不插手南海局勢呢?非也,在介入南海問題時,俄羅斯是只做不說,其對南海爭端的介入暫時主要是以獲取經濟利益為主,逐漸試圖在武力上壓制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利益。2010 年 11 月,越南和俄羅斯簽署了總投資達 560 億美元的核電項目,有了核電項目,越南很快就可以制造出屬于自己的核武。俄羅斯還加強與南海周邊國家的武器裝備合作,如與馬來西亞的合同總金額高達 9 億美元,包括18 架蘇-30MKM 戰斗機。[8]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數據,俄羅斯在2014~2015年累計向越南出口了價值17.95億美元的軍事裝備。俄羅斯還向印尼出口15億美元的戰機坦克潛艇等,向馬來西亞出口“全球最先進的蘇-30”、甚至文萊也開始選擇俄制武器。[9]俄羅斯的這些舉動,明顯具有對中國進行“暗藏警告”的意圖。除此之外,俄羅斯石油公司還積極和越南、菲律賓等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海石油。
為了經濟復蘇,為了現代化建設,為了重塑大國形象,可以推斷,克里姆林宮的戰略思維在南海問題上已經發生了轉變,向東南亞國家出售軍事武器不僅能獲得暴利,而且能暗地里遏制中國崛起,正符合東南亞國家的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俄羅斯可能制定一系列重返亞太地區的策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軍事等合作將是其滲透該地區的突破口,東南亞國家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也積極為俄羅斯創造有利條件,拉攏俄羅斯在南海爭端中發揮作用。
三、大國南海滲透對中國海洋權益維護的影響
由于上述大國的強力滲透,目前南海問題很大程度上呈現出復雜化、國際化、地區化和長期化的特征,對我國南海海洋權益的維護產生了不利影響。
1.危害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增加了爭端解決難度。南海爭端涉及到大部分東盟國家,東盟國家在各自戰略意圖的促使下形成了聯合對抗中國的“共識”。雖然中國與東盟曾在2002年11月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強調以和平的方式處理南海問題,但事實上,目前南沙群島已被各國瓜分,而本應擁有南沙群島主權的中國(包括臺灣地區)只控制了其中的 8 個島礁,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領土主權的喪失!在這種情況下,美、日、印、俄等大國紛紛轉變對南海問題的態度與策略,不斷將強大的勢力滲透到南海地區,或明或暗地支持東盟國家的主權宣言,導致中國政府欲通過強硬手段甚至武力來捍衛該地區主權與合法權益的難度加大。大國勢力介入,南海問題國際化趨勢明顯,中國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南海問題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
2.危及中國戰略利益安全,乃至威脅到國家安全。對于中國而言,南海的戰略地位從來都不容忽視,其對維護中國戰略利益安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從地緣安全視角看,南海地區戰略地位重要,是中國海軍擺脫第一島鏈封鎖、駛向印度洋海域的唯一出海通道,若南海主權不能解決,中國海域縱深500~600海里的海上戰略防御屏障將會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從能源安全角度看,中國進口的原油有90%需經過南海運輸,印度洋——馬六甲海峽 ——南海航線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海上生命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 誰就遏制住了中國的能源通道。近年來,美、日、印等大國打著保護航海自由、打擊海盜、反擊恐怖主義的幌子大張旗鼓地將各種勢力滲透南海,使得中國的海上軍事活動、對外經濟與貿易、能源進出口等受到嚴密監控,中國對南海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在某種程度上處于被動地位。若南海形勢一旦有變,這些大國勢必會紛紛對中國施壓,甚至可能封鎖海峽咽喉實施遏制戰略,這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甚至國家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脅。
3.加劇能源爭奪戰,“共同開發”難以推進。南海資源豐富,特別是油氣資源巨大,雖然開發難度和成本高,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相關各國都已經制定了各自的開發方案,能源爭奪戰在南海地區一幕幕上演。美國“重返亞太”,帶給東盟一個強烈的信號——“美國回來了”; 日本“加強干預”,給東盟一系列資金和技術支持;印度“選擇性介入”,給東盟增添更加強大的后盾支持;俄羅斯“卷土重來”,給東盟出售強大軍事武器以增強爭奪砝碼……因此,東盟國家越發藐視中國政府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政策,更加肆無忌憚地掠奪南海資源,大國石油公司亦趁機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聯合哄搶南海石油,使得中國與東南亞相關國家在共同開發方面舉步維艱,中國海洋經濟權益遭受嚴重損失。
4.壯大南海周邊國家膽量,加劇南海地區緊張局勢。針對南海問題,美、日、印等大國的政策明顯傾向于南海周邊國家。如2011年 6 月,菲律賓把南海改名為“西菲律賓海”,美國支持菲律賓這一做法,這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挑釁。11 月,希拉里談到“中菲在西菲律賓海的爭端”,很明顯這是美國對菲律賓的支持。[10]2016年7月,美日支持菲律賓所謂的“南海仲裁案”,雖以失敗告終,但美、日、菲這一做法顯然是公然挑釁中國主權,助長南海周邊國家的囂張氣焰。印度也曾一度公開承認越南對西沙、南沙擁有主權,并公然支持越南等與中國在南沙問題上有爭議的國家。除此之外,這些大國還不斷向這些國家出售高精尖武器,并與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地區頻頻舉行聯合軍演。毫無疑問,大國的這些政策大大增強了東南亞國家對南海主權聲索的膽量,客觀上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南海爭端的局勢將更加復雜。endprint
四、中國維護南海海洋權益的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預測,在未來一段時期,各國圍繞南海主權和資源的爭奪會越演越烈,這一問題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為了維護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結合大國滲透南海地區的現狀與趨勢,我們有必要采取以下對策。
1.提升軍事戰略能力,加強駐扎南海地區軍隊力量。越南、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家之所以敢于無所顧忌地侵占南海島嶼,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利用了來自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出售的先進武器來壯大自身的軍事力量,而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有限,在南海地區難有大作為。鑒于此,無論是要抵制東南亞國家對南海地區的掠奪與蠶食,還是抵抗美、日、印、俄大國以保護航海自由或者打擊海盜等為由對南海的滲透,我們都要發展海權,要不斷提升軍事戰略能力,提高軍隊在軍事角力中的實力,加大對深海及遠洋海事力量的建設,尤其是加大航母編隊建設力度,否則將沒有足夠的能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2.制定科學的南海油氣資源開發戰略,為“共同開發”找一條新路子。中國政府“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南海政策足以表明中國在解決南海問題上的誠意,但是目前南海地區的“共同開發”卻變成了西方石油公司和東南亞國家的共同開發,中國海洋經濟權益損失嚴重。大國與南海周邊國家聯合開發南海石油無非是因為得到很大的好處,我們在這方面可以嘗試對某些原有的想法進行變通,在不涉及主權問題上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力求使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除此之外,中國還應設法減少對南海航線的過分依賴以維護能源供給安全,中哈石油管線項目的落成與中俄油氣合作取得重大進展就是很好的突破。
3.秉持“以鄰為善”原則,尋求合作的支點,“化敵為友”。中國與東盟自1991年建立雙邊合作關系以來,雙方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都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合作伙伴,中國亦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雙邊經貿合作非常密切。但是,受到“中國威脅論”的煽風點火,同時東盟國家想利用南海問題不斷提升自身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并對崛起的中國產生疑慮,因此試圖通過大國的力量來制衡中國。對此,我們要積極推進與東盟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以經貿合作為切入點,繼續深入與他們在政治方面、外交方面的交流對話,通過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力量多渠道增進各國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向他們展示中國是一個快速崛起而又負責任的大國。當中國與東盟國家互相信任并“化敵為友”,他們就逐漸消除對“中國威脅”的疑慮,勢必減少對大國力量的依賴,從而大國滲透南海的機會也將大大減少。
4.尋求戰略平衡點,打破大國對南海的合圍之勢。美、日、印、俄等大國對南海的介入可謂來勢洶洶,大有不達到目的不罷休的態勢,要打破這種格局,中國必須尋求友好合作伙伴來搭建戰略平衡點。一方面,在西南方向,中國可以借助巴基斯坦力量來牽制印度。眾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中國在南亞的友好鄰邦,積極發展和穩定中巴關系有利于中國穩固西南防線。另一方面,在東北方向,中國可以繼續發展與朝鮮的傳統友好關系,并支持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進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俄、朝有著共同防范美、日的戰略利益,以朝制美、日,可以消除一些美日同盟在中國東北防線上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平衡掉大國駐扎在南海地區的一些軍力。如此,借助外部力量制衡外部力量,打破大國對南海的合圍之勢,中國方可逐步走出困境。
5.和諧南海關系,建立一套維持南海穩定的法律機制。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還應從法律法規上尋求突破點,利用法律斗爭推動南沙群島島礁及海域的主權劃分,利用法律手段抵制大國不懷好意的滲透。如2002年,中國與東盟國家《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簽署,對于促進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維護中國南海海洋權益、增進雙邊互信起到積極作用。2011年中國與東盟就《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后續行動指導方針達成一致,表明了中國和東盟解決當前錯綜復雜南海問題的決心,這對穩定南海格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那么,針對大國的介入,中國也應創造出一套新的維穩機制,并積極探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南海多邊協議的可能性,為促進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做最大的努力。
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南海地區的重大戰略利益,除了引起周邊國家的侵占與掠奪,也引來了以美國為首的區域外大國的滲透。冷戰結束后,各大國對南海爭端的介入逐漸由隱性轉為公開,美國的“從不干預”到“重返亞太”,日本的“局外旁觀”到“加強干預”,印度的“選擇性介入”,俄羅斯的“卷土重來”,無一不使南海事務的態勢進一步趨于擴大化。大國的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中國主權完整、海洋經濟權益,而且對中國的海域國防形成了嚴重的挑戰,乃至威脅到國家安全。因此,我們只有時刻認識到當前南海問題對于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斷提升國民的海洋意識的,以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維去經略海洋、開發海洋、捍衛海權、維護利益,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之和平崛起”。
參考文獻:
[1]Chia Lin Sien, Colin Mac Andrews. Southeast Asian Seas Fronties for Development [M].Singapore:Mo Graw-Hill International, 1981:226.
[2]劉峰.南海開發與安全戰略[M].北京:學習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3:70.
[3][德]喬爾根·舒爾茨,維爾弗雷德·A·赫爾曼,漢斯-弗蘭克·塞勒.亞洲海洋戰略[M]. 鞠海龍,吳艷,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4.
[4]孫建設,辛立.南沙群島的主權紛爭與發展趨勢[J].國外社會科學,1996,(1).
[5]吳士存.聚焦南海——地緣政治、資源、航道[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3.
[6]張宇.南海爭端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影響[J].工會論壇,2010,(5).
[7]張曉林,屈玉濤.印度實現遠洋延伸戰略的主要途徑[N].學習時報,2007-11-12.
[8]阮玉長.論美日俄印等大國的南海戰略[J].南洋資料譯叢,2013,(1).
[9]國防科技信息網.越南2014-2015年采購了17.95億美元俄羅斯軍事裝備[EB/OL].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98637.
[10]王巧榮.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對中國護南海權益的影響[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11).
【責任編輯:宇 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