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西方國家的“綠色運動”,北美地區出現了把生態學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此學派旨在用馬克思主義新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探究生態危機之原因,并尋找其解決路徑。其相關理論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于我們解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一些自然和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我們應汲取其合理內核,轉變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生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
1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
1.1 “生態危機”理論
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最為嚴重的危機之一的“生態危機”指的是在人類追求經濟利益,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其方式和手段的不合理性導致的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和破壞,從而引起生態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危機已由經濟危機轉化為生態危機,而經濟危機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在不斷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中,生產的社會化無限擴大,對自然界的索取力度、強度不斷提高,進而超出了自然界的供給上限,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越來越明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將這一“報復”的原因歸咎于了資本主義制度,并指出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擴張以及生產技術的提高對于生態危機的負面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尋找一種新的社會方案,促進生態危機的解決。但卻錯誤的將生態危機看做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危機,否認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理論分析的當代有效性。
1.2 “異化消費”理論
“異化消費”是人們對于消費的一種歪曲理解,指的是人們在單調枯燥的勞動過后,在報酬不足的情況下還不斷去獲得商品,以補償自己在勞動中受到的折磨,并將這一消費行為當做樂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異化消費直接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爆發。資本主義社會利用廣告與宣傳等手段,利用消費者膨脹的消費心理,誘導并欺詐消費者,從而使資本主義的積累與擴張不斷延續下去。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過度消費不斷刺激對于產品的過度生產。從而“異化消費”和“異化生產”循環往復,惡性發展,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了生態危機。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指出了“異化消費”的弊病,并指出只有改變這種生產方式,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生產與消費觀念,才能對于資本主義的矛盾起到緩解作用,并有效解決生態危機。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制止社會朝著畸形的方向發展,但卻夸大了“異化消費”的社會政治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并不能真正有效解決生態危機,更不是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良策。
1.3 “穩態經濟”理論
“穩態經濟”指的是基于生態原則,在保證生態環境平衡穩定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以及人類長遠發展的一種態勢。此理論強調生態取代利潤而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衡量標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穩態經濟”是治愈生態危機的良方,只有用小規模的技術以及分散化、民主化的生產取代大規模的集中生產,從而降低能耗,限制并有效利用資源,才能促進經濟的合理有效增長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可以利用“穩態經濟”模式,對生產成本進行及時的監控和預測,并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提升生產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此理論針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弊端提出了符合生態規律的解決方法,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經濟增長,對于消除“異化消費”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卻不利于全球經濟總量的增長以及貧富差距的消除,且缺乏一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
2 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2.1 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自然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雖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稀少。龐大的人口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使我國的資源、環境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從而制約了經濟發展。為了發展經濟,人們又不斷向自然界索取,致使生態問題加重。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生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由于經濟的發展需要以及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土地,致使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沙漠化問題日益嚴重,從而導致森林和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資源稀缺;由于人類無節制地砍伐樹木以及一些自然災害對森林的破壞,使得森林的生態系統失衡,生態服務功能衰退,對生態系統的調節作用下降;由于對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可飲用淡水資源不足,原本稀缺的水資源變得更加緊缺,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由于一些人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缺乏環保意識,致使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嚴重影響到我國的空氣質量,甚至引發酸雨,威脅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2.2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社會問題
首先,我國地域廣闊,區域之間發展嚴重不平衡,從而導致了對于生態文明的建設也不平衡。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生態意識強,重視當地生態文明建設,且具有雄厚的資金作為支撐。而經濟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則相反;其次,由于城鄉差距,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受重視程度及實施情況都存在很大差距;再次,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所制定的標準粗且難以實行,并沒有考慮到各個地區的差異性及其實際情況,可操作性不強;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缺乏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認識,僅僅將其理解為美化環境等表面意思,并沒有從深層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和實施。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僅僅是為了應付差事,提高一時政績,而無法正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3 對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3.1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轉變生活方式
通過對“異化消費”的分析,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指出了此消費方式的不合理性,并倡導轉變消費方式,建立一種綠色生活方式。這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也對正確引導中國當前的消費者導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爱惢M”的現象已悄然存在于當代中國社會,因此,消除“異化消費”,建立一種新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應引導廣大消費者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綠色的生活方式,在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同時,積極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勤勞節約等傳統美德,通過加強其精神世界的引導,使國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3.2 發展科學技術,實現綠色生產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不能把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歸于科學技術本身,更不能離開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的政治制度來談論科學技術的所謂“罪惡”。同時指出綠色發展方式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綠色循環經濟將使經濟發展邁向一個新的臺階。這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并使用科學技術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經濟的發展、資源的利用,亦或是環境的保護,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運用。而對科學技術的限制無疑是作繭自縛。這告訴我們,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實現綠色生產,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方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積極利用科學技術,并加大科技投入,創造新的、符合綠色生產的科技,實現經濟的綠色循環增長。另一方面,汲取經驗教訓,加強對科技的生態化改造,科學調控科技增長,以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
3.3 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鑒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對于“生態危機”根源的分析,我們認識到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這促使我們深刻領悟到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茖W發展觀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理念,它將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效結合起來,使人與自然實現高度的統一,有利于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在中國生根發芽的典型代表,同時也符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宗旨。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在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同時尊重自然規律,轉變粗獷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同時限制人口的不合理增長,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有序發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曾文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重慶出版社 ,2008 版.
[3]王雨辰:生態學馬克思主文對生態文明的三點啟示[J].理論參考,2012(3).
作者簡介
彭雅琴(1993-),女,漢族,山西省晉城市,16級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