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專業創新型人才是教學的重點。為了順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革新,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機械類專業學生學習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技能的專業精英人才是該教學模式實施的目的,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學基礎是學校必須實現教學理論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本文主要探討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教學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分析在教學中如何構建和運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機械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0.258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跟著變化,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社會企業單位對機械類專業課程培養的要求是要培育出實用型的專業技能人才,上崗就可以進行工作,為企業單位節省了大量培訓費用,而且也避免了浪費雙重(學校和企業)培訓的錢財,從而間接的減輕了國家經濟[1]。為了解決高職教學中學生的就業問題,實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實踐的一個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在積極的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為我國高職機械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拓展思路。
1 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在進行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高職院校對現代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不夠重視
目前針對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的改革進程較緩慢,是因為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政府對高職學校教育的關注度不夠,針對高職教育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再是企業方面,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只因與學校合作收到的利益甚微而沒有合作的積極性。最重要的還是學校的角度來說,沒有實實在在的落實職業教育改革,尤其是機械類專業,社會需要的這類創新型人才是指即能熟練操作數控技術,還能具有編程技能,甚至需要一定的維修技能。當然,在一些與國際生產接軌的公司除了需要以上技能的人才外,還需要很多機電技術操作員、模具設計制造員和機械設備制造等一系列有機械技能的專業人員。
1.2 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的現實教學內容淺顯,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高職機械類專業的教學課本編纂內容偏于理論化,教學內容陳舊,一些機械設備的文字描述不夠清晰,沒有結合當今新形勢下社會企業單位對專業人員的專業要求,例如,機械類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技能課程,學生不僅要掌握實際技術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設備運作的原理,還要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對照各類機械設備的說明書,把課程內容、說明書和實際操作經驗三者結合,學生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切實掌握機電技術操作、模具設計、機械設備制造等一系列扎實的專業技能。
2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體系的構建和運用
2.1 學校應該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
從目前高職學校的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來看,上至教學質量工程的評定,下到具體教學活動的實施,都過分偏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表面要求,并未按照國家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初衷來實施,出現了形式主義的趨勢。在大部分高職學校中,對于機械類專業,沒有針對不同的專業知識和各類機械的不同教學內容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也出現學校基本不管學生的自身發展特點的差異性,完全無視“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學生雖然被送到企業去頂崗實習,但是所學內容可能與學校教學內容沖突,這就會造成學生學習的混亂,根據目前社會上對機械類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學校在教學上可以制定“1+1+1”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院校專業的學制一般為三年,那么針對這三年的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學校可以根據學生每學年掌握的知識制定有效的教學課程,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2.2 采用新穎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機械類專業的教學內容陳舊,沒有結合當今新形勢下企業對機械人員的技能要求,該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技能課程,學生不僅要掌握實際技術的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進入實踐基地進行實際操作,找出所學課程和現實操作中的差距,做到把理論專業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操作當中,努力達到企業對高技能精英人才的需要。
2.3 學校制定出“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教學方案
在學生的第一學年內,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學習公共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機械類專業基礎課和機械基礎實踐實訓課,這些課程對于專修機械大類的學生來說,內容基本是相同的。第一學年內學生在學好公共基礎知識和機械類基礎原理的基礎上,學校可以聯系一些機械類企業,帶領學生進入企業工廠,見習參觀下企業中的機械加工車間、電工電焊實訓和機械制圖測繪等內容,先讓學生初步體驗企業工廠的工作氛圍,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機械設備,有利于第二學年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參加專門的實訓課程。在第二學年的教學安排上,要增加學生實踐實訓課程,增加實踐課程的專業性。學生的實訓課程不僅可以安排到學校機械房內完成,也可以在校外企業實訓基地內進行教學。在第三學年時,學校盡量把學生安排到合作的企業中,讓學生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熟悉車間生產一線的工作內容和操作技術,盡快適應車間環境,為將來進入企業工作打好基礎。這樣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實現了“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操作,教學過程中分層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制定對機械類專業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尤為重要的。
3 小結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采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的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首先是對于學校的可持續性辦學,再者是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得到高技能人才。總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道路還很長,只要學校和企業聯手共同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出一份力,相信這一教學模式會更好的推進下去。
參考文獻:
[1]張秦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國家教育學院學報,2016
(24).
作者簡介:張志杰(1987-),男,河南洛陽人,工學碩士,教師,助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