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
摘 要: 對初中語文教學來說,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提高學生對教學的配合度,讓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可以更為透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素質教育的明確要求,所以教師應該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突出自己的“教”,也要突出學生的“學”,讓學生激起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其求知欲望。
關鍵詞: 初中語文;主體性;教學
新課標已經對于當前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教師改變舊有的授課習慣,語文科目在我國一直被視為基礎學科,所以教學方式一直非常傳統,但是當前這種舊有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于當前教育的發展。教師應該讓學生主動學習,才能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方面的提高,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當前很多教師并不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這個問題,給教學效率帶來了一些阻礙。本文針對語文課堂里學生主體性的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幫助廣大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一、改進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不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關注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揮,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導致課堂教學氣氛乏味沉悶,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都明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的重要性,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學習,實現高效學習。新課程改革已經逐漸在推行和深入,素質教育理念也已經提倡多年,語文教師一定要明確和切實貫徹新的教學理念,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逐漸改進教學理念,科學合理地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語文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視學生這一教學對象主體性的發揮,正確處理與學生間的關系,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以平等、民主、信任、寬容的教學態度和充滿激情的教學熱忱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以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基礎,學生如果沒有語文學習興趣,那么想學好語文是不大容易的。興趣能為學生學習提供動力,是學生學習的驅使源泉。有語文學習興趣的話,學生就會對學習語文表現得積極主動,對語文知識充滿好奇,不斷地產生想看、想聽、想問的欲望,在這個求知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會被激活。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置,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收獲的成功喜悅感。語文教師要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新穎的教學理念作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中學階段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也是一項主要學習內容,而初中階段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會加入一些古代散文的學習,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將課文中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的恢弘氣勢展現給學生,這樣就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在雨季的時候,岳陽樓旁的景象是什么樣的,可以給學生展現“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影音資料,讓學生產生無限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給教學效果帶來很大的提高。在進行課文學習時,教師應該注重圖、音、影多個方面的媒體來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觀感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然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說出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中和同學以及教師進行有效交流,才能帶來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
三、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及時發現并且及時提出問題,就是學生質疑能力的體現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質疑精神代表著學生有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在課堂中可以主動發問則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確實進行了思考,知曉學習的目標和學習的方向,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此時要做的就是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優化,來讓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讓學生通過質疑的方式來擁有主體意識。在舊有的教學體系中,學生如果在課堂上隨便發問、隨意討論就會被視為影響課堂紀律,甚至會被認為是目無師長的體現。這種看法會導致學生的自信心受到影響,思維就受到了束縛,無法進行有效發散。對于這種現狀,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愉快而和諧的課堂氛圍,允許學生在課堂中提問和討論,敢于提出質疑。當前課程在不斷深化改革,教師也要遵循相應的精神指導,在教學中不斷貫徹全新的教學理念,才能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學生在課堂中進行了提問,就證明學生在學習中投入了心思,主動進行學習,是其進行了思考和探究的證明,教師應該明白這種因果關系,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并且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這樣才能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的信心。對于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來說,魯迅的作品一直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少年閏土》一課因為其充滿了童真童趣,所以歷來都被學生所喜愛。有其中有關于“跳魚”的描寫,和青蛙類似有兩只腳。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大多是沒有見過跳魚的,所以有學生就會提出問題,發問跳魚到底長成什么樣子,教師此時可以讓學生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讓大家來進行討論,經過討論之后,學生就會把學習氣氛提到最高,保持著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此時再給學生普及關于跳魚的知識,告訴大家,跳魚其實就是彈涂魚,然后在多媒體幻燈片上展示圖片。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在教學中不斷激勵學生,讓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得到提升,就可以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學習。所以為了應對學生的發問,教師也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量,重視備課環節,在學生提問的時候也能進行很好的解答。并且鼓勵學生提出更加有建設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從多個方面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四、結語
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引導、不斷和學生互動,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注重經驗的累積,給自己的教學工作提供便利,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發地學習,打好基礎,學好語文知識。良好的自學習慣和主體地位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裨益。■
參考文獻
[1]于文香,鄭成娟.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 2017(10).
[2]任小銀.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7(05).
[3]于莉,李洪祥.抓好課件設計與應用 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生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