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陽+董利輝
摘 要: 伴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建筑工程規模逐漸擴大,對于其質量及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灌注樁后注漿技術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樁基部分的承載能力,確保工程穩定性及安全性。本文對其施工工藝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筆者實踐經驗探尋質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建筑工程;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質量控制
一、工程案例
某大型商住綜合體工程總面積約為318011m2,建筑高度在100—220m之間,經過對施工現場地質條件勘測,在地基部分廣泛分布雜填土、粉質粘土以及淤泥質粘土,砂礫層層位處于穩定狀態,層厚變化不大。為有效提升基礎部分的承載能力,減少后期沉降量,采用樁端后注漿鉆孔灌注樁作為主樓的承壓樁,樁體直徑設計為Φ800mm,有效長度為28m,單樁注漿量經過計算為2.6t左右,以此為依據制定出科學施工方案,為后期施工提供積極指導,確保建筑工程樁基部分的承載能力滿足要求。
二、灌注樁后注漿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1、材料及施工設備
灌注樁后注漿施工中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為水泥,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確定水泥材料的規格,選取正規生產廠家,檢驗其生產合格證及出廠證明。材料進入施工現場之前,應按照標準進行質量驗收工作,杜絕質量不合格材料應用在施工之中。驗收合格的材料運送至指定存放地,并做好防水及排水措施,避免受外界因素影響出現質量變化。注漿泵、灰漿攪拌機等是主要后注漿設備,結合施工中實際的注漿壓力、注漿量等參數,確定設備規格及性能,由專門操作人員調試設備參數,防止后期施工中出現機械故障。通常情況下,建筑工程施工周期相對較長,在此過程中應對機械設備進行定期保養與維護,提高其使用性能。
2、施工參數確定
(1)注漿量。樁體注漿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諸如樁體長度、樁徑、承載力增幅要求等,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將注漿量控制在設計要求范圍之內,關于注漿量的設計計算,在《建筑樁基技術規范》中提出如下經驗公式:
Gc=αpd+αsnd
式中:樁端、樁側注漿量經驗系數表示為αp、αs
樁側注漿斷面數表設計為n
基樁設計直徑d
注漿量表示為Gc
(2)注漿壓力。注漿施工中所采用的壓力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應避免出現地表隆起及基樁上抬量過大的現象。根據設計方案中要求的注漿點深度,結合建筑地基土層性質確定注漿壓力,若地基土層為砂土、粉土或非飽和粘性土等,注漿壓力值應在3—10MPa之間,飽和土層的注漿壓力可適當降低。
(3)其他參數確定。在灌注樁后注漿技術應用過程中,注漿順序、漿液濃度等也是影響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及具體要求,按照相關規范標準進行計算,確定相關參數,保證樁體承載能力滿足施工要求。
3、鉆孔施工
在鉆機就位之前應對施工現場進行全面清理,將雜物、碎石等清理干凈,按照按設計方案的要求確定樁體位置,并將其標注出來。隨后將鉆機運行至指定位置,盡量減少孔位偏差,宜控制在2cm以內。在鉆孔施工過程中,鉆頭應處于垂直狀態,避免出現樁體傾斜現象。待鉆進至設計深度,檢測成孔質量是否滿足施工要求。若在檢測過程中存在質量不合格現象,應及時進行修正。隨后按照標準進行清孔施工,清除孔底沉渣,將其厚度控制在30cm以內。
4、注漿管安裝
清除鋼筋材料表面生銹、污漬,確定最佳下料長度,根據設計方案要求制作鋼筋籠,通常采用分節制作的方式,根據鋼筋籠規格確定每節長度,分節吊放安裝。在箍筋與主筋搭接部分采用點焊的方式進行固定,確保搭接長度達到相關標準。鋼筋籠制作完成之后,應檢驗其尺寸是否滿足要求。隨后按照要求制作注漿管,在端部花管段部分預留出漿水孔,直徑約為6—7mm,并將其緊密包裹起來,防止在注漿施工過程中漿液滲漏,確保注漿管具有良好密封性及穩定性。制作完成的注漿管與鋼筋籠連接在一起,吊裝至孔洞底部。每節導管安裝完成之后都應檢測導管密閉性,若存在漏水現象應提起鋼筋籠,檢查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待問題解決之后才能繼續吊裝。在吊裝過程中避免出現傾斜現象,加強孔洞內壁保護。
5、注漿施工
首先對導管的密閉性進行檢查,防止后期出現漏漿問題。為清理孔底內部存在的沉渣及雜物,應二次清孔,將儲料斗及漏斗設置在導管上口,清孔位置距孔底30cm左右,采用泥漿循環清孔措施,適當調整泥漿指標,將返漿比重控制在1.15以內,二次清孔結束后孔底沉渣厚度控制在1000mm以內。隨后可進行混凝土灌注施工,調試注漿壓力及注漿量,根據注漿面高度逐漸提升導管,待單樁注入的水泥量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停止注漿。及時將注漿管提出并清洗干凈,防止內部存在漿液堵塞導管,影響后期正常施工。
三、灌注樁后注漿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
1、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的過程中,為檢驗注漿管道密閉性、內部通暢性等各項指標,應按照標準進行壓水試驗,防止對漿液正常灌注造成影響。外界高壓的作用下,在注漿管道內注入適量水分,持續時間為3—5min,此過程中應合理控制注水壓力,避免壓力過大造成孔洞坍塌現象。在進行壓水試驗過程中,應實時檢測孔洞狀態,若出現異常現象,應立刻停止施加壓力,并對具體原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處理措施。此外,若注漿階段出現注漿量達不到要求,可采用間歇式注漿的方法,直至達到設計注漿量,提升單樁承載能力。樁頂冒漿也是施工過程中常見問題,應適當停止注漿,待樁體外側泥漿完全凝固之后再次施工,通過增大注漿壓力也能有效解決冒漿問題。注漿施工之后必須加強保養工作,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確定最佳養護時間,提升建筑工程樁基承載能力。
2、應嚴格按照設計方案要求進行鉆孔施工,鉆機安裝應平整牢固,必要情況下可在鉆機底部加設墊木,防止后期施工中出現鉆機位移。在鉆進施工中應實時檢測鉆進情況,保證鉆頭處于垂直狀態,避免出現樁身傾斜現象,對后期成樁承載能力造成影響。若鉆進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應將其清除之后才能繼續鉆進,防止損壞鉆頭。待鉆孔成型之后應按照標準檢驗成孔質量,以免存在誤差過大現象。
3、為保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施工單位應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建立質量管理體系,遵循相關標準加強質量檢測工作,及時發現施工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并對其進行處理,避免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定期組織施工人員技術培訓,尤其是針對工程施工難點及重點部位,嚴格規范施工操作行為,盡量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切實提升樁基承載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建筑工程規模不斷擴大,逐漸朝著高層化及功能多樣化方向發展,對于樁基部分的承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灌注樁后注漿技術施工操作相對簡單,適用于多種地質土層之中,降低后期沉降量,在建筑工程施工得到廣泛應用。為保證樁體穩定性及承載能力,應嚴格遵循相關標準,計算各項施工參數,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施工方案,為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提供積極指導。同時加強質量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減少在施工中存在的質量隱患,保證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及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任博.試論建筑工程施工中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7年06期.
[2]陳巖.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探析[J].四川水泥,2017年02期.
[3]相秉志,成瑞鳳.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6年01期.
[4]陳金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年14期.
[5]馬兵,建筑工程施工中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