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棟
農村小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培養,總體來說應該先從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相應的數學知識、數學學習方法,以及數學思維等方面入手。因為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學生通過實踐、探究、體驗、感悟得以逐步提升的。下面具體談談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培養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與動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要從學生們的思想和態度入手。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為主,而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要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過程。筆者認為,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首先要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例如在一年級學習10以內加減法時,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10個氣球,放飛了幾個還剩幾個?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物認識加法和減法。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其次要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活動、思考的氛圍。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用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例如,春游時,每個小組6個人,每人交20元,你們這個小組準備買什么東西?每天走路去學校,你走了多遠,用了多長時間?這些形象具體的情境,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積極主動的“我要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
二、注重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形成數學技能
就像各位老師說的那樣,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經歷數學、發現數學、理解數學、體驗數學。也就是說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講數學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應將數學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貫穿始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概念的建立過程,定理、公式的發現的過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解決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僅靠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安排一些有意思的實踐活動,把數學學習延伸到課外。在認識“平方米”時,一位教師就安排了四次課外實踐活動:(一)讓學生看看事先準備好的1平方米的硬紙片。通過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1平方米有多大。(二)請你找一找教室里1平方米大的物體。通過本活動,學生再一次體驗到1平方米物體的大小。(三)請你用米尺量一量教室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再次感悟到面積單位——平方米。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加深了1平方米的認識,同時建立了法定面積單位與生活中面積單位間的聯系。
四、注重家庭教育,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興趣、學生的數學素養,除了學校的培養外,家庭教育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數學素養的重要因素。學生在課外動手、合作與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獨特的魅力,接受數學思想的熏陶,同時也能提高交際和合作能力,并能在合作中體驗合作的樂趣、樹立自信心。
1.生活中“悟”數學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我們就能發現到處都是數學,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家長應試著和孩子一起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如:我們永福的春天正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學校春游的時候帶孩子去櫻花園游玩,就可以讓孩子們觀察、統計各個品種櫻花的棵樹;又如,去龍巖的天宮山游玩,要爬很多的階梯,就可以讓學生數數一共走了多少個階梯。象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數學,孩子就會逐漸像你一樣擁有一雙數學的眼睛,學會用數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這就是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數學觀念,培養數學素養,對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2. 生活中“尋”數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孩子學習的動力。家長可嘗試與孩子一起悟生活中的數學,陪孩子一起玩數學小游戲等,從中激發孩子的興趣。如和孩子一起玩七巧板、樸克牌數字花樣24點、搭積木、堆建筑玩具等。又如,學做筆筒、糊火柴盒等。這些都在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幫助孩子在玩中探索數學知識。
3.生活中“用”數學
“有用的才是最有趣的”這句話反映了情感的一種價值的取向,其實也是孩子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用”數學也很重要。例如,到菜市場買菜需要問單價再稱量最后計總價用到簡單的乘法,每個月家里面用了多少度電,需要付多少電費?孩子會非常積極、主動、認真地完成這些任務,他們會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逐漸積累對數學的興趣。
總之,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聯系實際,創造適合他們開展和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條件,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探索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開拓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