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英
閱讀教學要依托語言文字訓練,使學生經歷過程,發展思維,提升認知,并在此過程中受到情感、道德、美的熏陶。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將閱讀的科學方法傳授給學生,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對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深遠意義。那么,怎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呢?
一、閱讀教學要扎實有效
指導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閱讀和理解課文,教師可按以下方法做:
1.導入新課,激發閱讀興趣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課文的教學能否成功,教師的導入是關鍵。導入新課的方法靈活多樣,教師可以巧設懸念,激發學生興趣。如教《大自然的文字》時向學生提出:怎么樣去尋找大自然的文字呢?可以導語激趣、活動或游戲激趣,也可鏈接已經學過的文章,或聯系生活實際等,調動學生讀書的愿望。
2.初讀課文,粗知大意,理清課文脈絡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力求將文章讀得正確、流利,為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感知文本主題打下良好的基礎。之后,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加以梳理概括,爭取把文讀薄,“薄”到一個段、一句話甚至一個詞,這樣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也就達成了。
3.精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要緊扣文本主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反復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含英咀華,細細揣摩、體會,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同時根據學段目標,結合文本特色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閱讀訓練項目,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4.加強積累,促進拓展運用
“為文之道在厚積而薄發”。小學階段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黃金儲備期,應該讓學生加強多元積累。教材所選的課文語言形式豐富多彩,那生動、貼切的比喻,那鏗鏘有力、富于節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擬人,那充滿音韻美、工整的對仗;那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那精煉的一語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賞的詼諧與幽默……或莊重、或諧謔;或樸實、或典雅;或粗獷、或細膩;可以說,各種語言現象、各種語言形式、各種語言的風格應有盡有,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言的形式,體會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修飾文字的,體會到這些語言文字的準確之處、鮮明之處、生動之處。在積累的同時,創設讀寫或說寫結合的時機,加強小練筆,已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閱讀教學中的“文本主線”不容忽視
“文本主線”就是文章集中表現的主題,或是主人公的精神品質,或是事件的道義所在,或是作者闡明的某個觀點……在文本中通常以重點段、中心句或關鍵詞作為載體,是貫穿文本的一條線索,也是我們學習文章的人文核心。教學時應把那些重點段、中心句或關鍵詞等作為教師的思路、學生的學路,讓學生沿著文本主題的主線去研讀、探究、體驗、感悟,促進學生的深層感悟。
教學一篇課文,可從以下幾方面抓住文章的文本主線:
1.從文章的題目入手
例如,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可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圍繞問題理解課文,從而感悟文本的內涵。
2.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
例如,教學《九寨溝》,可以從“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啊!”這句話入手,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進而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
3.從文章的動情點入手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課,細致的描寫展現了孤兒院的孤兒阮恒深刻的內心世界,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么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恒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4.從文章的關鍵詞入手
例如,《三顧茅廬》第一段中點出“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教學時可以圍繞“誠心誠意”,引導學生了解劉備如何“誠心誠意”、為什么要這樣做、結果如何,并讓學生談談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5.從學生的疑難點入手
例如,《可貴的沉默》一文,課題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那么,我們就從這個難點入手,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從而感知文本的主題。
以上所列舉的僅僅是幾種比較常見的方法,教學中,要根據文本的特色來確立文本主題主線,并且在教學中圍繞主線整合文本信息,優化教學環節,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文本對話,形成情感碰撞,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落到實處。
在整個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增強“大語文”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倡多元積累,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體現“課堂內外皆語文”的大語文觀,真正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