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玫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知識面更廣。新課程標準就指出: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其中低年級不少于5萬字,中年級不少于40萬字,高年級不少于100萬字,可見閱讀的重要性。如何讓學生由課內閱讀轉向課外閱讀,以一帶十,從精讀到博覽,教師要把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兩者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學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本人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1.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要從學生實際出發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興趣也不同。低年級學生對有配有圖畫或簡單的童話故事就比較感興趣。中、高年級學生興趣廣泛些,開始對自然常識、驚險神秘或戰爭、英雄人物等感興趣。同一個班學生興趣也不相同,高年級中,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喜歡讀一些古典文學、自然方面的文章,而學習差的學生還是喜歡讀童話故事。老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了解學生的個性品質、知識結構。老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提出要求,因人而異,選定閱讀內容。摘抄與內容有關的字、詞、優美句子、文中內容、寫作特點等,可用卡片、筆記等形式記錄下來,隨時檢查。在我們班,我不限制學生閱讀內容,由他們自行選擇,后進生的讀書筆記內容也相應增多,學生間在小組內自行交流。我不定期在班上舉辦交流會、讀書活動,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收獲或讀書的心得體會。因為在小組里得到訓練,所以在全班交流時學生們都能暢所欲言。針對學生實際,選擇閱讀內容,經常舉辦讀書交流活動,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影響,互相帶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得到提高,從而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要多創設課堂情境
一支粉筆一本書,單調的教學模式已過時。老師要琢磨學生的課堂,了解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狀況。科技的發展,學生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多用輔助教學工具來吸引學生,如卡片、掛圖、音樂,有條件的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創設氛圍,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方面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快樂中獲取知識。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開展游戲教學,讓學生扮演課本劇,可以讓學生演一演文中的角色。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不但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揮,在寓教于樂中又享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3.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課堂上離不開老師的引導
老師在了解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置好目標和重難點。這些必須要簡單明了,學生一看就知道這篇課文要掌握什么,就能有針對性閱讀。對于常用的詞語,可讓學生進行口頭造句,并訓練學生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變換句子的形式。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練習,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老師必須是一個愛讀書、學識廣博的人因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課堂上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老師的范讀、情感、語調是學生們效仿的對象。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老師加以引導,學生領悟到文章的意境,感受到美的熏陶,對閱讀產生了興趣。老師在課堂上淵博的知識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有動力,主動去讀,既能擴大知識面,提高寫作水平,還會感到身心愉悅,享受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顯得很重要。
1.多種閱讀方法的習慣
新課標強調“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可分為略讀和精讀。略讀又稱跳讀,一般是要求學生讀準字詞,了解課文內容即可。略讀主要抓住主題句和結論句,可以跳過某個部分或某些部分。精讀是相對獨立的狹義閱讀方法,可引導學生采用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等方式。朗讀又有多種形式,如齊讀、個別讀、集體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精讀要求學生理解課文,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做到透徹理解,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和寫作的方法。朱熹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閱讀不僅要求學生用眼睛看,還要用嘴、用手、用心去“看”,對重點詞句要用心體會,仔細揣摩,圈點批注,認真思考,升華情感。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可以看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指導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引導培養學生自主性閱讀,個性化閱讀,提高閱讀水平。學生閱讀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其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就能大大提高。
2.善于質疑的習慣
新課標準中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新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在閱讀過程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學生在預習新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遇到不懂的字詞,可通過查字典解決。對于較難理解的地方,比如,說句子、段落,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來。剛開始,學生可能不會提問題,教師可采用啟發式,由一些簡單的問題開始,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答案。也可以學生之間互相解答,解決不了的,教師要及時點撥、講解。學生發現的問題越多,求知欲越強,閱讀的興趣就越高。如在教《大自然的啟示》之《打掃森林》一課時,學生的問題就很多:“為什么要打掃森林?”“怎樣打掃森林?”“用什么去掃?”“森林掃得嗎?”誰去掃?”“誰出的主意?”掃森林有用嗎?”......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提出的問題也許千奇百怪,教師要盡可能考慮學生的問題。學生學會質疑,帶著疑問去學習,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把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愛上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升華情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得到提高,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