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繼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學校發展的根基,是學校生存的關鍵。幾年來,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是下滑趨勢,確實令人擔憂。中國,泱泱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0.32%,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勢在必行,不容怠慢,長期從事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我,談談如何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
一、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現在,農村學校的校園布局相對落后,學校的活動場地、體育場地較小,校園設施不夠健全,各功能室沒有開設,遠程教育沒有落實,辦公條件較差,落后的教學設施直接影響農村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政府及教育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經費的投入,改變農村教學設施落后的現狀。
二、加大農村學校寄宿制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學校學生人數較少,教師配置嚴重不足,實行以小拼大,讓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實行寄宿制。寄宿制不僅解決路途較遠,上學困難的學生,還能讓一些留守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感到合作愉快,還解決了師資配置不足現象。
三、加強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素質
農村小學的教師配備不足,由于農村小學路途遙遠、偏僻,學校各項設施落后,工作環境較差,生活條件也較差。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教師想方設法調到公路沿線的學校任教,只有極少數教學能力較強,素質較高的本村教師,其余是老弱病殘,素質相對稍低的,教學能力有限的教師。特別是教學點的教師嚴重不足,有些教師要擔任三、四科主科,這些教師只能靠晚上或雙休日等時間編寫教案。他們沒有時間外出參觀、學習和培訓,甚至沒有時間去研究教學,只憑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師教學水平難以提高。要提高這些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必須逐步足額配備教師,讓部分優秀教師交流到教學點任教,使原來的教師有樣可學,相互交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另外,各級教育部門要向農村教學點的教師傾斜,評優名額的比例要比城市的名額多,并要解決這些教師的交通問題,增設一些交通費用補助。此外,還要幫助這些教師解決食宿問題,改善生活條件,讓他們安心在教學點任教。
四、家、校教育配合不夠緊密
目前,農村學生家長大部分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或者親朋戚友,這些孩子缺少親情,缺少父母的嚴格督促,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形成,甚至有個別學生嚴重違反了學校紀律,教師想聯系家長進行共同教育都難以實現。本來,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一體的教育。家長長期不在家,嚴重影響了這一環節的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家長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只好外出賺錢,養家糊口,不得不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孩子沒有家長的督促,自覺性往往很差,學習成績難以提高。
五、主管教育的領導要實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學常規檢查
要形成對農村的教學常規監督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農村學校教學常規的管理。
學校的教學常規工作要常抓不懈,上級教育部門要督促做好教學常規工作,建立教學質量的監控,制定各項制度,教師要明確工作性質,工作任務和教學方法,提倡多勞多得,杜絕不勞而獲的工作現象,另外,教育局領導、教研員要多下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認真加強教學常規檢查。開學時,檢查開學準備工作和教學秩序,學校開學情況,此外還要檢查教學工作。每學期領導應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學校,檢查教師的教學計劃、教案、學生作業、教師的批改情況,教研活動記錄。引導教師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指導建議,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教研員要深入各個班級聽課,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此外,還要制定一套適合自己學校特點的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學校根據上級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制定相應的制度,并將落實情況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優晉級、獎勵性績效等掛鉤,充分發揮教學激勵機制,對教學成績優秀、有特殊貢獻的教師及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爭取社會、政府、村居委會及家長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學生,力爭農村教育教學質量邁進一個新臺階。
六、把握課堂管理,向四十分鐘要質量
根據農村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好動、家務事較多,課外學習自覺性較差。那么,教師就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在課堂上,教師要合理的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引導學生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線,引導學生合作探索、學習,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使所有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要不斷提高教學意識,抓好教學反思,讓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并要善于總結教學方法、工作經驗,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
總之,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今時代的要求,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作為農村小學教師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教育部門、地方政府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不斷改變農村小學的教育環境,改善農村小學教師的待遇,讓廣大農村小學教師積極、無私奉獻,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才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