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麗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農村小學教學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深入到各農村小學課堂中,給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無與倫比的新鮮活力,它能夠通過直觀、生動、新穎的圖像以及動畫、聲音、文本等方式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思維,對打造高效課堂有前所未有的作用。下面就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巧用多媒體,創設語文學習情境,激發閱讀欲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需要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對學生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多媒體課件具有直觀、生動、形象、具體等特點,可以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能生動形象的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創設出濃厚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閱讀欲望。
比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一課,導入時就深有感觸。我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視頻一經播放,屏幕上高山流水的的聲響和壯觀的景象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們不約而同的發出贊嘆,對這種高山流水的美景立刻有了自己的認識。深入學習課文中余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深厚情誼猶如這高山流水般美妙的情感便在學生心中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多媒體把課本無聲的內容表現得有聲有色,很自然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學生便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語文是一門活的藝術,傳統的語文教學很難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真正魅力。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本身就比較枯燥乏味,由于教材中的作者都處于一定時代、背景和空間,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限制,缺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聲情并茂,但學生依舊不知所以然。這種情況下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打破時空限制,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直觀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能使學生從聽覺視覺上領略語言文學所描繪的情景,化難為易,突出教學重點,進而突破難點。
比如,我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課文的難點就在于讓學生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社會背景和自然地理環境。上課時,我先播放多媒體課件《詹天佑》相關的背景錄像,再現當年驚心動魄的場面,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然后引導學生聯系課文想象當時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精讀課文,進而就能使學生深刻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及險惡的自然地理環境,從而使學生被詹天佑不怕困難、英勇頑強、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染,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巧用多媒體模擬功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的模擬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跨越時空的事物通過動畫、錄像等形式進行信息處理和圖像輸出,在屏幕上展現出來,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感性認識。
比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學生對烏鴉想出的辦法不容易理解。我通過制作動畫課件演示,再現烏鴉想辦法喝到瓶中水的情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遠的拉近,把虛的變實,把難的變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整堂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
四、善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拓展課堂空間,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接觸大量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比如,我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課件出示: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象,加上配樂朗讀,這時學生面前分別看到的是優美的風景、奇異的景象。聲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現給學生的是大自然一切美好的美景。“作者到底是怎樣來介紹這山中的一切呢?讀課文吧,它會使你得到新的知識”。經教師這一“煽動”,學生滿懷情趣,投入到課文中,邊學習邊尋找體驗。
網上豐富多彩的聲像圖文資料,是小學語文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尤其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更是如虎添翼。比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山雨》一課后,學生對山雨美麗而奇妙的景象贊嘆不已,恨不得馬上能體驗一番。我見學生意猶未盡,便適時從網上調出相關資料,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欣賞山雨迷人的景觀錄像,使學生在錄像中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美好景象的熱愛之情。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作為一名新世紀的鄉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把傳統教學的優勢和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做到會用、善用、創新使用,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語文。讓信息技術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更好地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