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語文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從“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設計的“課程目標”來看,它還應該包括“識字與寫字”“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內容。不難看出,“字詞教學”理應放在與“閱讀”和“寫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對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工具”的語文教學,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指導學生真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生所有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字詞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
一、中學語文字詞教學現狀與問題
雖然字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目前初中字詞教學停滯不前,處于混沌狀態,幾乎被邊緣化。
首先,學生詞語積累的量與小學相比沒有進步,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回生”現象,有些學生在平時的交流和作文中語言表達詞匯量較少,大多是較低水平的重復。
其次,由于對課標認識有偏差,初中階段的字詞教學未完全落實到位,字詞教學排斥在教學重點之外。
同時,大部分教師對學生課堂上出現的誤讀“充耳不聞”,對課文中出現的難念難寫的字“視而不見”。認為這些“小兒科”“不足掛齒”,等到初三復習時花幾節課就能“搞定”。
再次,在課堂上特別是在公開課、優質課競賽中很少看到有字詞教學這一基礎知識的落實。即便有字詞教學的環節,也只是走馬觀花一樣把生字詞讀一遍,把音讀準而已。注重字詞的音與形而忽略形與義、與文章內容的關系。造成初中語文字詞教學冷漠化,學生錯別字連篇、辭不達意、語文能力低下。
二、影響中學字詞教學的因素分析
(一)中考負面影響中學語文詞語教學不受重視
縱觀當前中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現狀,我們很遺憾地發現,詞語教學已被掃入課堂一角,其地位與小學相比已被大大弱化。尤其是在公開課教學時,幾乎都是一帶而過。其重要的原因是中考考察字詞分數較少,教師不得不有所舍棄,放棄這看似無關緊要的詞語教學。更有一些初中語文教師,覺得字詞教學是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用再強調,甚至不用再涉及。但以此同時學生學習習慣較差,不重視課文預習,尤其不重視字詞的積累。
(二)語文課過多注重閱讀,人文風盛行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突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然而許多老師對課程標準出現偏頗或誤讀。過分的注重文本的解讀,出現了文本多元解讀,自我解讀,目標解讀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人為的拔高作品思想高度,在文本解讀的同時過分注重文本的人文性。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本無可厚非的,但過分注重使語文課上的近乎政治課,忽略了語文工具性的一面,更忽略了字詞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三)網絡語言對字詞教學的沖擊
網絡出現以后,人們傳統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書寫工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于是產生了適應這種交流方式和書寫工具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對中國傳統語言文字的影響,對中學字詞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1.語音方面
隨意用諧音字代替漢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蝦”代指大俠(網絡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網絡管理員),用“果醬”代指過獎等。
2.詞匯方面
網絡語言對詞匯的影響是最大的。(1)錯別字替代,像“在——再”“這——著”“厚厚——吼吼”“泥稱——昵稱”“似忽——似乎”“飛常——非常”等。(2)拼音縮寫,像“MM——妹妹”“GG——哥哥”等。(3)英文縮寫,像“GF——女友”等。(4)字母和數字諧音,像“CU——See you(再見)”等。(5)直接用英文單詞替代,像“樂一樂——Happy”等。(6)中英文音譯,像“Show——秀”等。(7)轉變現有詞語的意思,像“恐龍——長得難看的MM”“菜鳥——初級水平的電腦新人”等。(8)用方言音替代詞語,像“粉——很”“偶——我”“木油——沒有”“速哦——是哦”“搞掂——搞定”“嘎哈——干什么”“東東——東西”等。
3.網絡熱門詞語頻繁濫用
網絡語言是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現代漢語的豐富和發展。新興的詞語層出不窮。五彩繽紛的詞匯,如今不僅流行在網絡中,而且已經走進現實生活中。2010年世界杯期間,因能很好表達網友看球賽的情緒,“給力”一詞開始很快流傳開來。如今,它廣受熱捧,已廣泛流行于論壇、游戲、網聊中,網友甚至還生造出了它的英文翻譯gelivable和法語翻譯très guélile。2011年全國鋪天蓋地都是“給力” 電視、報紙、電臺等媒體頻繁使用“給力”,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2011春節特別綜藝節目:給力新春樂 湖南衛視給力2011跨年演唱會:導致學生通篇作文到處“給力”讓人看著想吐。除了“給力”像“偷菜”“富二代”“官二代”“裸捐”“秒殺”“糾結”“hold住”“穿越”等網絡詞匯也在頻頻使用。
4.網絡詩詞混搭
網絡詩詞混搭原指不同時代、詩詞中的句子搭配在一起。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萬水千山總是情”“踏破鐵鞋無覓處,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隨著網絡的發展,唐詩宋詞則被網友用來惡搞自身的職業或某種處境。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群網編做專題”“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洛陽親友如相問,我連對象都沒有”。這種現象的出現導致學生古詩文默寫屢屢丟分,作文張冠李戴,讓人看了啼笑非凡。
網絡詞匯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它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但與此同時在字詞教學中學生過度使用網絡詞匯導語言疲乏和蒼白。對于教育者工作來來說,怎樣規范使用網絡語言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總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字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我們還需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