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月
現在,國家越來越倡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專家們認為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轉型,首先突出“人”的觀點。教師是人,小孩是人,建立在對人的認識基礎上,教的更人性。其次是樹立“教學相長”的意識。不要重視“教”,也不要過于強調“學”。最后還有有點情懷,才有智慧,才能舒展,課堂才具有藝術氣質。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律以外,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思維。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啟于思,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課堂提問是貫徹教學意圖,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一個恰當的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還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甚至可以融洽師生關系;一個經典的提問,對于準確了解教育對象,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所以,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運用得好,就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能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在考慮小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掌握提問的技巧。
然而,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課堂提問時并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充分發揮其作用,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
第一,問題過大學生不知從何答起,甚至讓學生陷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境地。長久下去,這樣的教學,將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蕩然無存。
第二,提問過簡,導致雖然讓學生思考,但沒有思考價值。第三,問題過多過雜。整堂課都圍繞問題而展開,這種滿堂灌的教學,使學生厭倦不已。
第四,形式主義嚴重,擺花架子,是教學之大忌。有人為了嘩眾取寵,表現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講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實在是毫無意義。
第五,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
第六,教師問,學生答。提問,自然而然就會被人們理解為“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樣一來就將提問的意義片面化了。事實上,提問應該是雙向的?,F代教學中出現的提問的主體,應該把學生包括進來。
第七,惟我獨尊,教師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這種教學限制了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正確的提問,應該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要研究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性質、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圍和相互間的關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規律性的東西,減少提問的盲目性?,F在我就閱讀教學中的提問,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學生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愉快地地進行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二)設計的問題要帶有幽默和智慧
學生的智慧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發、激發。作為一個教師,課堂上必須注意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讓學生時刻處于一種輕松自如的情緒中,那么無論是記憶,還是思維,都會得到最好的發揮。如果我們設計的問題帶有幽默和智慧,就能給孩子創造了寬松和諧的氛圍,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孩子因為輕松愉悅而愿意接近,因為歡笑而喜愛,所以走進語文課堂就在一笑之間。
(三)設計的問題要化難為易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設計的問題要特別注意精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庇纱丝梢?,它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
(五)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許多思維活動往往從質疑開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巧設疑問。善于設疑的教師,往往都是在課前經過精心設計,合理規劃而產生問題。問題太易,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不思考;問題太難,又高不可攀,學生也不會動腦筋。只有難易適度或者真正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才會通過思考獲得成功,才能促進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學生產生自豪感,增強信心,產生快樂。問題要淺中見深,提問的難易程度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相關聯。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好問題不容易。課堂教學中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能否使提出的問題達到預期的目的,能否體現出提問的藝術,已成為衡量一個教師駕馭課堂能力、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如能夠在教學中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創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化課堂結構,能把學生引進知識的迷宮,引導學生尋非探奇,然后在山重水復,峰回路轉中走出迷宮,頓覺豁然開朗。這樣就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示教師的教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