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英
古語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多年的幼教實踐和經驗讓我感悟至深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抓好幼兒的早期德育教育對其一生影響的重要性。因為真正意義的人生或許正是從幼兒時期才正式開始,注重幼兒良好習慣教育,啟發和培養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是有效開展其他后續教育、培養的前提和保證。因此,在實施幼兒德育過程中,尊重實際,擇重施教,乃是實施幼兒德育的關鍵所在。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競爭的社會,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是創新教育,現代社會,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幾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人們對教育的關注視線也正在轉移,越來越注重基礎教育——幼兒教育已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抓好幼兒時期教育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一、熱情地面對全體學生
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親其師、信其師”進而“樂其師”,愛生之師受人愛。教師只要付出愛,就能得到愛,就會體驗愛,因此,愛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換。只有這樣,教師愛的教育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成功,這就是愛的感染作用。
如在托班、小班階段進行德育教育時,由于本年齡段的幼兒,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力差,幾乎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認為別人做的都是對的、正確的,繼而去模仿,然后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習慣。針對這一特點和實際,在活動中,教師應多采用榜樣示范法。
在中班進行德育教育時,由于幼兒已形成對事物的初步判斷能力,但不很準確,很難在對與錯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判斷,這時他們的正確想法需要成人及時給以提示、引導、鞏固、強化。對于他們不正確的想法,更應予以及時的引導、糾正、制止。比如,我班曾有一名幼兒帶著火機來到班里,我提出暫時由我為他保管,離園時交給他媽媽,可他拒不接受。針對一件事情,我讓他說出自己的看法,我對他的選擇給予誰對誰錯的講解,通過教師的講評,直接告訴他對的原因,錯誤的后果及可能帶來的危害,在其稚嫩的心靈中確立一種是非的標準,從而自己做出簡單的對錯判斷,明白自己該怎樣做了。
在大班,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開始萌芽,已具備了模糊的自發認知能力,他們對一件事情已能自己去判斷,但根據幼兒自身的特點,在各方面又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在教育時就不能一概而論,而更要有針對性的因人施教了。
熱情地面對全體學生,是全社會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在學生的心中培養一種愛,需要比培養任何一種名花更多的細心和耐心。教師不僅要愛聰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穩重的、學習好的學生,教師還要愛遲鈍的、殘疾的、調皮的、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和家庭貧寒的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要關心學生的精神生活。愛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精神得到充實,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優化,思想得到升華。
二、給予差生更多的偏愛
所謂偏愛,只是給差生關注多一點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點而已。對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說,偏愛優生已成為一種傾向,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說起來優生來,他們是津津樂道,如數家珍。而在對待差生,特別是雙差生時,他們的態度則截然相反,不是抱怨這、抱怨那,就是不問不管。實在不管不行的時候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大罵一通。而對這種種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差生真是無可救藥了嗎?但答案是否定的。教師在對待“差生”問題上是以全部心血傾注在他們上,全心全意,耐心細致地進行轉化教育工作,不僅不嫌棄、不歧視,而且多加愛護,對他們常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從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愛是一種純潔的感情,它不是說教,不是靠強制,更不是利誘培養起來的。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去面對這些差生呢?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像愛優生一樣去愛差生就行了。要做得更好一點,那么給予差生多一點的偏愛即可。 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吧!
三、在移情中,善于與學生溝通
所謂“移情”,就是指自己在覺察他人情緒時自己也體驗到的與之相同的情緒。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美國學者戈爾曼說過:“不能識別他人的情緒是情感智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做個有心人。
我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象我們照鏡子一樣,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怒,他就對你怒;你對他冷淡,他就對你冷淡。有所不同的是:你若對他微笑,他可能對你大笑;你對他冷嘲,他可能對你抵觸。而后,你再對他笑,他也有可能無動于衷。所以,教師的高尚人格不僅應當反映在內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應當體現在外在的言談舉止上。
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愛是教師的天職,愛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一個有愛心的教師是有足夠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的。教師都把學生視作自己的親生兒女,那么,我們的學生是多么的快樂,我們的校園生活又是多么的美好。古人說:“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堅。”如果每一位教師都懂得要去關心愛護學生,那么,就必須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把握學生的情感動向,從而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當然,教師愛學生也要講究方法。教師應當使自己盡可能的得到全面的發展,努力形成一種健康、美好、完整、和諧的人格。
總之,在進行幼兒德育教育時,教師必須時常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兒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具體發展情況及個體接受差異。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抓住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及時予以教育糾正,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幼兒,實現德育教育的任務。教育的本質是愛,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只有懂得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有巨大的熱情去愛事業,進而在事業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