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卓君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這就是數學知識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能夠熟練的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了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充分體現數學“學以致用”的鮮明特征。同時還能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的確,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就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與生活中。例如在教學折扣問題時我創設這樣的情景,“三八節到了,好多商店都在促銷,老師發現有兩件完全相同的衣服,不同的商店卻標著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標著九折優惠,而另外一家標著八折大酬賓,你們說老師應該上哪家去買這種衣服?”同學們頓時活躍起來,各抒己見,有的說到打八折的商店去買,因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說去打九折的商店去買,因為它本來的價錢可能低一些;還有的說,先看看兩家超市的原來的標價后再下定論。這時候,我馬上問學生,原來的標價就是百分數應用題中的什么量?有的學生馬上回答,原來的標價就是百分數應用題中的單位“1”的量,我做了肯定的答復,這樣使學生無形中意識到單位“1”的量的訓練,學生在學習有關“折扣”的應用題就不會感到乏味了,他們就會滿有興趣進入角色中。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受教學信息。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蒙古包底部要設計成圓形的而不設計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馬上在小組內展開研究,研究了一會也不得法,這時我做了適當的引導,做蒙古包時要用到什么?布料。布料圍起來就做成蒙古包的側面,同樣長的布料圍成底部是圓形、長方形、正方形,說明他們的什么相同?(底面周長)。我們利用蒙古包是要用它的占地面積,所以我們要研究的就是什么?(周長相等時那種圖形的面積最大)這時學生有了研究目標,都積極投身到研究活動中。通過計算得出當周長相等時,圓形的面積最大。所以蒙古包設計成圓形就是能用同樣長度的圍布圈出最大的室內面積。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就應該密切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合理組織教材,充分挖掘潛在的生活素材,找準每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調動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培養濃厚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