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歡,李云燕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江蘇沿海港口與淮河經濟帶互動發展模型及互動策略研究
舒 歡,李云燕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通過梳理江蘇沿海港口及其經濟腹地互動作用機理研究成果,結合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發展現狀,將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納入同一系統,對其互動基礎進行分析,并據此構建基于演化博弈的互動發展模型,進而提出從規范市場競爭環境、提高區域間資源共享意識、搭建信息化合作平臺、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等角度采取相應措施,為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之間持續有效互動發展、實現共贏提供基礎。
江蘇沿海港口;淮河經濟帶;互動發展;演化博弈模型
隨著國際合作的日漸加深,諸多沿海國家利用海岸資源發展港口產業,并逐步從獨自發展轉向區域合作甚至國際性合作,以港口為中心,聯通海洋產業與陸地原產業,將內陸地區視為港口經濟腹地,而港口作為內陸地區經濟的延伸及出口建立特色產業園,帶動腹地城市經濟發展[1-2]。近年來,我國憑借豐富的海洋資源,以海洋產業為入口,大力推動東部沿海城市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轉型,增強沿海城市對內陸地區經濟的帶動及輻射效應,逐步形成陸海統籌和中、東、西互動發展的新格局[3]。中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中西部省份與東北亞地區的連接提供了政策支撐。
隨著《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出臺,江蘇沿海港口將借助自身資源及區位優勢為江蘇沿海地區及其腹地的經濟騰飛帶來新的強大推動力量。而淮河經濟帶橫貫五省,自然條件適宜,資源豐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將成為我國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之后的第4個經濟增長極[4]。以“十三五”規劃為契機,加強水資源保護,推進淮河經濟帶建設已被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在“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新機遇條件下,淮河經濟帶有理由成為江蘇沿海港口拓展陸向經濟的首要選擇,二者互動發展也將成為可能。
現有研究大多以單一港口與其經濟腹地的關系為研究對象,鮮有將江蘇諸多沿海港口納入港口群,對港口群與其經濟腹地互動發展模式進行系統研究。本文結合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現階段發展狀況及發展瓶頸,對二者互動基礎及驅動力量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二者互動機制,構建基于演化博弈的互動發展模型,并據此提出互動發展對策建議,為江蘇沿海港口拓展經濟腹地,提升江蘇沿海港口綜合競爭力及區域整體實力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港口經濟是港口城市圍繞港口展開的,以綜合運輸體系為連接渠道,以腹地資源為支撐建立港口相關產業鏈,實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互聯互通、有機結合、互動發展的開放式區域經濟,或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由港航、臨港工業、貿易等相關產業相互結合所形成的區域經濟,港口與其腹地經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完整系統。
有關學者對港口及其腹地經濟互動理論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西方學者對港口與腹地關系的研究最初集中于陸向腹地交叉引起的競爭關系,隨后研究逐步轉向海向腹地競爭。1970年后,隨著集裝箱運輸的興起及多式聯運的發展,腹地概念有所拓展,港口間競爭也日益增加。Slack[5]以北美中西部和西歐為研究對象,就貨主港口選擇行為進行研究,表明港口單一腹地具有局限性。Davis[6]則認為對港口經濟貢獻的研究不能衡量港口服務變化引起的港口對腹地經濟作用的變化。
增長極理論表明,港口需與區域產業相結合,以更大地實現增長極的帶動作用,其中區域經濟水平尤為重要。宋炳良[7]根據港口內陸通達性理論,指出空間通達性程度與港口競爭力密切相關,空間通達性越低港口競爭力越低,并有可能失去現有的腹地市場資源。陳晨子等[8]構建了“港口—城市—臨港產業”復合系統,并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對3個子系統協調發展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孔憲雷等[9]系統地論述了港口與腹地經濟系統的關系、相互作用機理、定量測算模型。郎宇等[10]對港口及其腹地一體化的動力機制進行了分析,指出:區域經濟水平是根本動力,區域開放性是內部動力,全球化發展提供了環境機遇,提升綜合競爭力及資源凝聚力發揮了綜合推動作用,并據此對港口及其腹地區域間協同發展的演化規律進行分析。王輝等[11]以大連港為研究對象,運用圈層結構法對腹地范圍進行劃分,建立引力模型分析各層經濟與港口吞吐量之間的聯系。吉阿兵[12]認為長江三角洲港口群呈現總體分散化、局部集中化的特征。
2.1 發展概況
江蘇沿海港口主要位于長江三角洲北側,以連云港港、南通港、大豐港為三大龍頭港口,輻射周邊港口經濟發展。三大港口定位各有側重,連云港港是樞紐港口,以出海為主;大豐港主要發揮區域發展帶動作用;南通港是主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以航運為主。雖功能不盡相同,但由于地理位置鄰近且缺乏整體規劃,導致腹地之間各有交叉,區域內部資源競爭激烈;現有腹地經濟條件不足,經濟發展模式滯后,集疏運體系不健全,港口相關產業外部競爭日益激烈等問題日漸凸顯。因此,拓展陸向腹地,推動相鄰區域間互動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春咏洕鷰挥谖覈鴸|中部,地處南北氣候交界處,資源豐富,降雨充沛,土壤肥沃,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突出,優厚的自然條件及重要的區位優勢為淮河經濟帶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潛力,成為江蘇沿海港口拓展陸向腹地的首要選擇。然而,由于淮河流經的蘇魯皖豫鄂等五大省份均以傳統行業為主要經濟來源,遠離重點城市帶動,沿途各市縣城鎮化水平低,基礎設施不完善,區域內部缺乏互聯互通,產業低端化,導致淮河流域長期處于經濟低洼地帶,為淮河經濟帶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阻礙。因此,尋求新的區域經濟帶動極及經濟增長點迫在眉睫,使其與江蘇沿海港口互動發展成為可能。港口與腹地發展存在經濟互動效應[13],即二者相互促進亦相互制約。具體而言,江蘇沿海港口的高速持續發展將帶動陸向腹地淮河經濟帶的經濟增長,反之,陸向腹地經濟發展緩慢,將嚴重制約港口經濟的發展進程。
2.2 互動發展驅動因素
港口與其陸向腹地互動發展模式是指依托港口與陸向腹地資源互補性、稟賦差異、區位關聯性等,利用各自市場及產業優勢,把港口和其陸向腹地視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整體,進行統一部署及規劃,相互滲透,實現經濟互動發展,達到共贏的發展模式。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互動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a.潛在因素:主要指資源稟賦差異、市場需求拉動等。江蘇沿海港口與淮河經濟帶由于地理區位、人文、優勢資源等差異,造成港口與腹地資源稟賦差異,港口較腹地而言具有極大的開放性,而腹地較港口具有更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市場需求,二者互補性較強,為港口和腹地互動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隨著港口物流行業的發展,市場需求日益增大并帶動了港口相關產業的發展,港口為腹地提供與外界的溝通渠道,腹地則占有更大的市場資源,可見市場需求為港口與腹地互動發展提供了內在的推動力。
b.經濟因素:是推動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互動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水陸經濟活動的發展使得港口應運而生,港口與腹地優勢產業亦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互動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推動力。隨著區域內外聯系日益增強,腹地對港口吞吐能力的要求也日漸提高,進而使得港口與腹地聯系更為緊密,互動發展渠道更為流暢。除此之外,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區域內部利益共享,也是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之間實現區域合作的根本動力來源。
c.支撐因素:“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十三五”規劃的出臺,為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的互動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政策支持。應借助這一有利的發展契機,對區域間港口相關產業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與此同時,交通運輸部大力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各港口城市也積極構建各自港口行業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為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間跨區域合作提供了基礎及支撐力量。
3.1 模型假設
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港口區域子公司及腹地區域子公司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發展戰略,此時雙方以(不支持互動發展,不支持互動發展)構成納什均衡;但就長遠發展來看,雙方均未獲得最優收益。對于港口區域子公司和腹地區域子公司而言,理性局限是非常明顯的,即雙方都是有限理性的。因此,構建基于演化博弈的互動發展模型,為便于分析,做出以下假設。
假設1: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為兩大發展區,且政府均支持區域間互動發展戰略;公司H和公司K分別位于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所屬范圍,且為同質公司。
假設2:公司H和公司K相互獨立,不存在合謀等灰色行為,公司單位邊際成本相同,為C(交易成本)。
假設3:按照當期市場合理利潤,項目收益為T(非互動利潤)。
假設4:發展過程中,若一方發現對方意愿為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則對應子公司將面臨一定損失,以支付一定數額的處罰金作為體現。
假設5:港口區域子公司H發展戰略考慮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和參與互動發展策略。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即選擇合作成本最低者作為合作商,進行一次性合作;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即綜合考慮市場平均水平,選擇合理的合作成本作為合作商,進行長期合作。
3.2 模型建立
在港口區域子公司H選用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或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情況下,腹地區域子公司K與港口區域子公司H收益函數如下。
a.公司H采用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公司K以一次性合作策略參與互動發展策略。此時,公司K為獲取合作機會,壓縮自己的利潤空間,讓利mT(m∈[0,1])給公司H,m為讓利率。若公司K失信概率為r,獲取的利潤為R1(失信利潤),則公司K的利益為:T-C-mT+rR1;對公司H而言,公司K失信,損失為L(失信損失),設其初始收益為R(互動初始利潤),則最終收益為:R-T+mT-rL。
b.公司H、公司K均采用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設公司K選擇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得到的收益為nT(n∈[0,1]),因市場競爭增加的費用為C1,則此時公司K的收益為T-C+nT-C1;公司H的收益為R-T+mT-nT。
c.公司H采用互動發展策略,公司K亦參與互動發展策略。此時公司K以尋求長期合作發展為主要戰略,考慮其需要的利潤空間,選用當期市場價C計算合作成本,則公司K獲得的利益為T-C,公司H獲得的利益為R-T。
d.公司H采用互動發展策略,公司K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此時獲得的收益為nT(n∈[0,1]),因市場競爭增加的經營費用為C2,且C2≥C1。則公司K的收益為T-C+nT-C2,公司H收益為R-T-nT。
由以上分析得收益矩陣見表1。

表1 博弈雙方收益矩陣
3.3 模型求解分析
設公司K選擇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概率為X,而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概率即為1-X;公司H選擇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概率為Y,即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概率為1-Y。公司K選擇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期望收益為Qt1,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期望收益為Qt2,總的期望收益為Qt。則公司K總的期望收益為
Qt1=Y(T-C)+(1-Y)(T-C-mT+rR1)
(1)
Qt2=Y(T-C+nT-C2)+(1-Y)(T-C+nT-C1)
(2)
Qt=XQt1+(1-X)Qt2
(3)
則公司K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X(1-X)(Qt1-Qt2)=
X(1-X)[Y(C2+mT-C1-rR1)-
(nT+mT-C1-rR1)]
(4)
為簡便起見,令:
A1=C2+mT-C1-rR1
B1=nT+mT-C1-rR1
可得復制動態方程為
F(X)=X(1-X)(YA1-B1)
(5)
對于公司H,設其選擇參與互動發展策略期望收益為Qz1,選擇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期望收益為Qz2,總期望收益為Qz。則公司H總的期望收益為
Qz1=X(R-T)+(1-X)(R-T-nT)
(6)
Qz2=X(R-T+mT-rL)+ (1-X)(R-T+mT-nT)
(7)
Qz=YQz1+(1-Y)Qz2
(8)
則公司H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Y(1-Y)(Qz1-Qz2)=
Y(1-Y)(XrL-mT)
(9)



則公司H與公司K博弈的復制動態和穩定性如圖1所示。
公司H與公司K在博弈過程中,構成博弈雙方收益函數的部分參數初始值及其變化會影響系統向不同的均衡點收斂。若初始情況在甲區域時,即在初始狀態下存在多于Ex和Ey的選擇,即選擇(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則會收斂到演化穩定策略A(1,1)處,即公司H采用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吸引合作,公司K亦選擇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當初始狀態位于丙區域時,即在初始狀態下存在少于Ex和Ey的選擇,即選擇(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則會收斂到演化穩定策略O(0,0) 處,即公司H推行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公司K亦選擇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當初始狀態位于乙和丁區域時,最終的均衡狀態受到博弈雙方長期學習和策略調整的影響。

圖1 公司H與公司K的復制動態和穩定性
通過上述演化模型的博弈分析,為減少互動發展模式推行過程中的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行為的發生,應該使E(Ex,Ey)無限接近于O(0,0),縮小區域丙的面積。具體的措施有:
a.規范市場競爭機制,降低公司K的讓利mT,減少因地方保護主義獲得的額外收益。
b.完善港口物流及周邊行業市場誠信評價體制,就相應管理部門和監督管理部門而言,應針對整個管理過程建立誠信檔案,制定合理的誠信評價標準和獎懲機制,對于情節惡劣的失信行為,應予以重罰,增加合作過程中因失信造成的損失rL。構建信息交流平臺,減小互動發展過程中的C1。
c.開放市場環境,政府層面積極引進同類外地企業,降低或取消外地企業準入收費,減少進入壁壘,提高行業競爭程度。此時,公司K因市場競爭導致C2相應增加,且與公司預期收益成正比。在企業積極推動互動發展的情況下,為獲得合理利潤,其不參與互動發展策略的成本遠大于其選擇互動發展策略的成本。一般而言,企業獨自發展獲得的利潤越大,其經營成本越高,發展阻力或難度也越大,在其實際利潤與期望利潤偏差較大時,就會自動放棄單打獨斗或封閉式發展模式,進而選擇互動發展模式,積極尋求合作,實現共贏。
a.規范競爭機制,提高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資源共享意識。區域間互動發展需雙方政府樹立資源共享意識,共創和諧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打破市場準入壁壘及行政壁壘,減少或逐步取消傳統的地方保護政策,大力宣傳“互利共贏,互動發展”理念及相應的政府支持政策,支持協助港口相關產業跨區域合作并帶動區域間互動發展。同時,應進一步健全及完善競爭機制及合作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府引導、政策推動作用,提高本地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對外注重引進外資,腹地政府應積極引進港城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的形成,加速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的互動發展。
b.推進信息化平臺搭建,降低區域互動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成本。在市場經濟主導下,港口及腹地區域均應積極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促進行業信息化發展,構建港口周邊產業信息交互平臺,制定相應政策,共建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建成互動發展戰略聯盟,保障區域間互動發展所需資源的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共享、伙伴尋找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構建信用評價體系,降低資源共享及互動合作中的失信風險,減少失信損失及風險成本,加大失信懲罰力度。
c.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區域間長期互動發展,實現共贏。利益分配是互動發展的核心問題,江蘇沿海港口和淮河經濟帶在互動發展過程中應各司其職。港口與其橫向經濟腹地優勢資源存在差異,港口利用其開放性聚集各方資源向其及周邊集中,引進更多港口相關產業,借助腹地資源,形成港口產業鏈,促進區域間互動發展。在利益協調方面,通過港口相關部門合作帶動跨區域間政府合作,減少政府層面重復博弈成本,促進江蘇沿海港口及淮河經濟帶長期互動發展,實現雙方共贏。
[1] PATTON D J.General cargo hinterlands of New York,Philadelphia,Baltimore,and New Orleans [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58,48(4):436-455.
[2] WEIGEND G G.Some elements in the study of Port Geography[J].Geographical Review,1958,48(2):185-200.
[3] 胡建偉.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經濟面互動發展研究[J].管理世界,2010(2):169-170.
[4] 艷梅.新時期我國沿海港口競爭力提升路徑探析:以江蘇鹽城港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4(2):79-84.
[5] SLACK B.Containerization,inter-port competition,and port selection[J].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1985,12(4):293-303.
[6] DAVIS H C.Regional port impact studies:a critique and suggested methodology[J].Transportation Journal,1983,23(2):61-71.
[7] 宋炳良.港口內陸空間通達性與國際航運中心建設[J].經濟地理,2001,21(4):2-5.
[8] 陳晨子,成長春.復合系統中港口、城市與臨港產業的協調發展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3(6):63-65.
[9] 孔憲雷,許長新.港口群系統的競爭合作與演變發展[J].水運工程,2004(10):28-31.
[10] 郎宇,黎鵬.論港口與腹地經濟一體化的幾個理論問題[J].經濟地理,2005,25(6):767-770.
[11] 王輝,欒維新,杜利楠.大連港吞吐量與腹地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中國港灣建設,2011(6):74-78.
[12] 吉阿兵.長三角集裝箱港口群空間結構演變實證研究[J].港口經濟,2013(3):23-27.
[13] HOLOD D,III R R R.Regional spillovers,economic growth,and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J].Economics Letters,2004,85(1):35-42.
F204
A
1003-9511(2017)05-0012-04
2017-03-10 編輯:胡新宇)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13EYD02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409092)
舒歡(1979—),男,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管理與區域發展研究。E-mail:lenheng@aliyun.com
李云燕(1993—),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管理研究。E-mail:li_yunyan@aliyun.com
10.3880/j.issn.1003-9511.2017.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