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洲
甘肅省臨夏縣土橋中學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隨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變得越來越復雜,學生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文化課成績也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認為在農村中學要重點四點。
一、建立和諧的課堂關系,培育創新意識的土壤
農村學生中留守兒童居多,從小缺失父母的關愛,由祖輩帶,受到的溺愛多,到了高中他們開始不服管教。這些學生進入課堂就帶著一份倔強和叛逆,甚至是自暴自棄。因此創建和諧課堂關系尤為重要,和諧課堂關系的建立最關鍵的就是要有關愛,對一個缺失關愛的學生來說,冷冰冰的說教是起不了積極作用的,只能是讓學生離教育目的越來越遠。沒有溫情的教育只會讓學生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懷疑,有愛的課堂才能有輕松的心情,和諧的課堂氣氛才是創新意識迸發的土壤。
二、創建平等的教育關系,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追求真理不僅要求同存異,還要有包容胸懷。當前農村學生的思想一方面受多元價值論的沖擊而搖擺不定,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和家庭影響而漸趨保守。在這種現實背景之下,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環境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為培養創新意識提供良好土壤,教師應該不定期召集結對學生座談會,課間或休息時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思想觀念、家庭情況等,以此來調節師生的關系,創建平等的教育關系。師生間平等的關系是創新的必要氛圍,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利用有利條件來使學生產生創新意識,真正體現生本高效課堂,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成為知識遷移、積累的主體,情感交流、思維創新的主體。以2011年高考題全國卷Ⅱ作文為例,材料記敘了代買彩票中獎的一個小故事,緊接著是一份調查數據:“結果顯示,有29.9%的人選擇‘通過協商協議兩家對半分;有28.1%的人選擇‘把500萬元留給自己;有22.1%的人選擇‘把500萬元給對方;還有19.9%的人沒做選擇。”要求選好角度作文。
當我讓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時,多數學生把“誠信”作為作文的寫作方向,但也有幾個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從“社會主體價值觀的淪喪”方面立意。仔細分析材料,從“網絡調查”這一角度出發,從這一組數據“29.9%,28.1%,22.1%,19.9%”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暗含的道德問題。那么這組數據反映了什么?仔細推敲我們就會發現,這里沒有一種占絕對優勢的看法,換言之,對于這個涉及道德的問題沒有一個主體的看法,沒有一個主流價值觀在這里彰顯出來。這幾個學生的觀點確實與眾不同,是創新意識的萌芽,而整齊劃一的教育、教師絕對權威的課堂往往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組織有效的課內外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普及的年代,活動成為課堂的重要內容,至于是否有效,很少有人去考慮,手腦并用的實驗對能力的培養肯定大有作用。但更多的時候在老師關心安全的情況下取消了。活動的安排要源于生活,立足課本。例如,根據地理知識規劃自己學校的功能區,根據唱和詩探究明確模仿與創新的聯系,根據文學作品閱讀與鑒賞,挖掘作品新的現實意義,明確閱讀的過程也是一種創新的過程。
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師生要緊緊依靠課堂活動,同時要著眼于現實,不能好高騖遠,要注意積累,不要時時想創新而忽略了創新的質量。
四、關注特長興趣,組建團隊,在團隊中鍛煉能力
社會的發展趨勢要求個人的創新必須融入團隊的創造之中,建立團隊:首先,要考慮學生個體成長差異、興趣偏向,不能點名打包,可以推薦幾個團隊主題,也可以讓學生自定主題,圍繞主題組建活動團隊,具有差異性的團隊既有互補性,又能張揚學生個性;其次,團隊活動的方案、活動的內容由學生自己確定,至于內容和形式,教師要有包容心態,不必過多干預,主要以引導為主,一味的干預只會熄滅創新之火;再次,讓學生進行適當冒險,并鼓勵學生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創新往往帶有一定的風險,而一般層次上的進步只是原有基礎上的改進,不能算是實質性的創新,放手讓學生參與編輯校園展板、撰寫廣播稿、編排課本劇節目等,這正是培育學生創新精神的大膽嘗試,好處不言自明。讓學生承擔一定的風險責任,旨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嚴謹治學的精神。
農村學生更多地會選擇走向基層的勞動崗位,一個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勞動者,一方面會使自己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更大的收益。因此,教師應把農村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