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麗 張蓓 任永強
[摘要] 目的 研究免疫組織化學和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易患基因。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乳腺癌組患者的乳腺癌易患基因1表達顯著低于良性乳腺疾病組、健康對照組(F=31.027,P<0.05),Her2(F=27.012)、CK5/6(F=150.452)、EGFR(F=188.347)表達均顯著高于良性乳腺疾病組、健康對照組(P<0.05);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組患者乳腺癌易患基因1、CK5/6、EGFR陽性表達率87.5%(35/40)、42.5%(17/40)、45.0%(18/40)均顯著高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57.5%(23/40)、17.5%(7/40)、22.5%(9/40)(χ2=5.02,7.38,9.35,P<0.05),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P<0.05)。結論 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易患基因的效果較免疫組織化學好。
[關鍵詞] 免疫組織化學;聚合酶鏈反應;乳腺癌易患基因
[中圖分類號] R7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8(a)-0012-03
[Abstracts]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the clinical data of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expression of the breast cance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benign breast cancer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F=31.027,P<0.05); the Her2(F=27.012),CK5/6(F=150.452), EGFR(F=188.347)expre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enign breast disease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CK5/6, EGFR was 87.5% (35/40), 42.5% (17/40), 45.0% (18/40) respectively of the breast cancer group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 detection of 57.5% (23/40), 17.5% (7/40), 22.5% (9/40) (χ2=5.02,7.38,9.35,P<0.05),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 detection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is better than immunohistochemistry.
[Key words] Immunohistochemistr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乳腺癌屬于一種女性惡性腫瘤,在臨床極為常見,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的預后狀況造成了直接的影響。近年來,臨床日益關注和重視了乳腺癌易患基因1、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Her2)、細胞角蛋白5 /6(CK5/6)、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其將重要的科學依據提供給了臨床治療乳腺癌患者及判斷其預后的工作?,F階段,臨床采用了很多方法對乳腺癌易患基因進行檢測,其中較為常用的為聚合酶鏈反應(PCR)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為了將科學依據提供給乳腺癌患者的治療及預后,該研究對該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比較了免疫組織化學和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易患基因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40例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病理組織學檢查等確診為乳腺癌,均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中乳腺癌的診斷標準[1];排除標準:將有精神疾病、免疫性疾病、器質性疾病等患者排除在外?;颊吣挲g27~62歲,平均(41.5±5.0)歲;體質量39~72 kg,平均(49.1±3.8)kg。將這些患者作為乳腺癌組,另選取該院同期收治的4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作為良性乳腺疾病組,患者年齡25~63歲,平均(40.8±5.4)歲;體質量38~74 kg,平均(49.0±3.3)kg。另選取該院同期接收的40名健康體檢人員為健康對照組,年齡24~65歲,平均(41.1±5.5)歲;體質量40~71 kg,平均(49.0±3.5)kg。3組人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1.2.1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取病理標本將其固定下來,在此過程中將4%甲醛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脫水,石蠟包埋,染色過程中將蘇木精及彈力纖維充分利用起來,最后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乳腺癌易患基因1、人表皮因子受體2(Her2)、細胞角蛋白5/6(CK5/6)、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等標志物,抗體在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表達,陽性細胞評定標準為有黃色或棕黃色顆粒出現[2],結果陽性的評定標準為同一切片內陽性細胞數/同類細胞數×100%>10%[3]。
1.2.2 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 將組織RNA提取出來,在液氮中放置組織,研磨成粉后在1 mL Trizol中放置50 g組織裂解,室溫下進行5 min的靜置,將200 μL氯仿加入,進行15 s的劇烈震蕩,充分混合,室溫下進行5 min的靜置,4℃下以12 cm的半徑、12 000 r/min的轉速進行15 min的離心,分離心后混合物為3組,向1.5 mL離心管中移動上層水相,將異丙酚加入,其和Trizol的比例為0.5 mL:1 mL,充分混勻,室溫下進行10 min的靜置,4℃下以12 000 r/min的轉速進行10 min的離心。在離心管側面及底部,RNA會有白色沉淀形成,將上清棄去,將75%乙醇加入其中,比例為1:1,成分混勻,4℃下以10 600 r/min的轉速進行5 min的離心,將上清棄去,室溫下進行10 min的靜置,干燥RNA沉淀,將焦炭酸二乙酯加入水溶解,在波長為260 nm處對核酸濃度進行測定,在波長為280 nm處對蛋白質濃度進行測定,RNA提取成功的標準為核酸/蛋白質在1.8~2.1之間,逆轉錄其為單鏈DNA。
1.3 統計方法
統計分析所得數據時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計量資料,用SNK-q檢驗兩兩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計數資料比較,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人員的乳腺癌易患基因1、Her2、CK5/6、EGFR表達比較
乳腺癌組患者的乳腺癌易患基因1表達顯著低于良性乳腺疾病組、健康對照組(P<0.05),Her2、CK5/6、EGFR表達均顯著高于良性乳腺疾病組、健康對照組(P<0.05),但良性乳腺疾病組和健康對照組人員的乳腺癌易患基因1、Her2、CK5/6、EGFR表達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種方法檢測乳腺癌組患者乳腺癌易患基因的陽性表達比較
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組患者乳腺癌易患基因1、CK5/6、EGFR陽性表達率87.5%(35/40)、42.5%(17/40)、45.0%(18/40)均顯著高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57.5%(23/40)、17.5%(7/40)、22.5%(9/40)(P<0.05),但兩種方法檢測Her2陽性表達率52.5%(21/40)、47.5%(19/40)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種方法檢測乳腺癌組患者乳腺癌易患基因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比較
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組患者乳腺癌易患基因1、CK5/6、EGFR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P<0.05),但兩種方法檢測Her2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乳腺癌屬于一種女性惡性腫瘤,在臨床極為常見,7%~10%的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為乳腺癌[4],在婦女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二位,僅次于子宮癌,對婦女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臨床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乳腺癌的病因,但是患者有乳腺癌易患基因1、Her2、CK5 /6、EGFR存在,在疾病的進展過程中發生了變化[4]?,F階段,臨床采用了很多方法對乳腺癌易患基因進行檢測,其中較為常用的為PCR與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免疫組織化學將免疫學基本原理抗原抗體反應充分利用了起來,即抗原特異性結合抗體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顯色對抗體進行標記的顯色劑,如熒光素、金屬離子等,來將組織細胞內抗原確定下來,如蛋白質、多肽等,從而對其進行定位、定量、定性,又稱免疫細胞化學技術或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免疫組織化學具有較為簡便的操作、較高的可行性、較為方便的結果讀取、較短的耗時、較低的費用,在臨床大批量檢測中適用,但是觀察者主觀判斷及組織標本處理極易對其造成影響,從而促進結果偏差的產生[5-8]。PCR是一種體外酶促合成特異DNA片段方法,又稱特異性DNA序列體外引物定向酶促擴增技術或無細胞分子克隆技術,一個周期的組成成分為高溫變性、適溫延伸等,循環進行,以較快的速度擴增目的DNA,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較高的靈敏度、較為簡便的操作、較短的耗時等優勢[9-10]。
相關醫學對4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在乳腺癌易患基因的檢測中,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的陽性表達率低于聚合酶連反應檢測。該研究結果表明,乳腺癌組患者的乳腺癌易患基因1表達顯著低于良性乳腺疾病組、健康對照組(F=31.027,P<0.05),Her2(F=27.012)、CK5/6(F=150.452)、EGFR(F=188.347)表達均顯著高于良性乳腺疾病組、健康對照組(P<0.05);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組患者乳腺癌易患基因1、CK5/6、EGFR陽性表達率87.5%(35/40)、42.5%(17/40)、45.0%(18/40)均顯著高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57.5%(23/40)、17.5%(7/40)、22.5%(9/40)(χ2=5.02,7.38,9.35,P<0.05),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P<0.05),和上述相關醫學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乳腺癌易患基因的效果較免疫組織化學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昌瑞,鄧君,江詠梅.聯合檢測乳腺癌易感基因1與Ccnd1mRNA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6):67-69.
[2] 湯永峰,謝莉莉,馮曉敏,等.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達與臨床意義[J].現代腫瘤醫學,2014,22(2):345-349.
[3] 蒙彥軍.乳腺癌發病現況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3(1):440-441.
[4] 徐謙,藍天,王曉稼.EGFR表達與三陰性乳腺癌靶向治療的相關性[J].中國腫瘤,2012,21(4):281-284.
[5] 宋小川,謝小軍,任宏,等.乳腺癌免疫組化檢測在乳腺癌患者診治中的意義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9):5694-5696.
[6] 畢曉峰,郝佳潔,徐昕,等.乳腺癌組織CK5/6的表達及與預后關系的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12):925-929.
[7] 陳穎,李睿,劉源,等.免疫組化和PCR檢測乳腺癌Her-2、EGFRt和CK5/6過表達水平用于乳腺癌療效的評估[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3,47(1):56-59.
[8] 趙艷姣,劉新蘭,秦璟.FISH 及免疫組化技術檢測乳腺癌Her-2基因與蛋白的臨床應用價值[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7):586-588.
[9] 鄧君,孫昌瑞,饒紹琴,等.兩種方法檢測乳腺癌易感基因1表達水平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6):102-104.
[10] 程秀茹.乳腺癌術后雙管負壓引流效果觀察及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15(55):122-123.
(收稿日期:2017-0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