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要】城鎮化是我國最大內需潛力之所在,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載體,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和改善民生經濟的重要途徑。自改革開放以來,新型城鎮建設和鎮域經濟發展的推進,城鎮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傳統的規模擴展向綜合發展的新階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合理布局、綠色低碳等方面的發展。本文主要就我國新型城鎮化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探究,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綠色設施;基礎建設
一、前言
十八大以來,提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因此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建設的重點任務,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如何加快鎮域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化和鎮域經濟的良性互動,使其共同發展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的探討與實踐。下面主要就新型城鎮化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進行了探究。
二、建設生態城鎮
1、生態城鎮核心目標和特征
生態城鎮也就是以城鄉統籌、和諧發展以及生態宜居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其核心目標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少數人先富城鎮化轉向社會和諧的城鎮化;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城鎮化替代城市優先發展城鎮化;集約式機動城鎮化替代放任式機動城鎮化;質量提高型城鎮化替代數量增長型城鎮化;低能耗城鎮化替代高能耗城鎮化;低環境沖擊型城鎮化替代高環境沖擊型城鎮化。思考傳統的以經濟效益為首要目標的城鎮化道路,力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摒棄了不顧生態后果而只注重經濟效益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從而以生態效益為最高準則,轉向兼顧城鄉資源、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以發展優美城鎮環境,人文生態、社會、自然、經濟統籌兼顧的生態系統為最終目標。
2、生態城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城鎮生態化實現城鄉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統一的復合生態系統,就是要遵循生態優先以及整體優先的原則,從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的演進過程。新型城鎮化城鄉生態建設包括時空縱向和橫向、城鄉精神和物質的各系統層次的各個方面,也就是對生態重構和重建的過程,繼而對整個城鎮生態系統的空間、經濟、文化、社會等結構等進行重構以及創新。
3、城鄉規劃角度新型城鎮化城鄉生態空間建設
新型城鎮化城鄉生態空間旨在借助城鄉規劃生態空間建設、生態環境、生態文化以及生態產業培育生機勃勃、天藍、地綠、吸引力高、水清的生態景觀,是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形態建設,其涉及到以下幾個層面的空間關系:首先,各層面綜合構成新型城鎮化城鄉生態空間建設,微觀層面生態社區內部的生態空間建設;其次,縱觀層面鄉村、城鎮、城市內部的生態空間建設;最后,宏觀層面城鄉外部和城鄉之間生態安全格局空間建設。
三、生態城鎮建設中綠色基礎設施的作用
1、綠色基礎設施概念
建設綠色基礎設施的核心內容是突出自然環境的“生命支撐”功能,由自然環境決定土地使用,將社區、城鎮、城市發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統性生態功能網絡結構,具有休閑、生態及社會經濟價值,以自然、人類以及生態環境協調統一為核心目標。
2、在生態城鎮建設中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作用
一方面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將鄉村、郊區、城市等連貫起來,創建城鄉一體化的綠色網絡。一是提高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管理,達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構建城鄉連續的鄉土生境與人文生態保護網絡。二是城鄉生態安全基底關鍵構成,為新型城鎮化城鄉發展提供完整的生態系統服務。另一方面綠色基礎設施包含多種生態用地,強調不同類型生態用地之間的有機結合。生態用地間有效的連接規劃建設,使綠色基礎設施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像河流濕地、公園、人工綠地、自然林地等。
3、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內涵
綠色基礎設施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傳統城鎮化迫使人們逐漸遠離自然,內涵在于尊重生態過程和生態格局,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首先,是與人的關系,為人們提供更多體育鍛煉的綠色空間,疏導人們的心理壓力,美麗的人文、自然環境有益于身心健康。其次,是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在重塑半自然與人工自然綠色環境,保護原生自然生態環境,模仿自然過程提供植被、清潔水、土壤、空氣等自然循環系統要素。
四、綠色基礎設施規劃與生態城鎮發展同構
1、空間尺度同構
建設生態城鎮高度關注鄉村、城鎮以及城市的協調統一、統籌兼顧的發展,重視城鄉之間、之外和鄉村、城鎮以及城市有必要構成一系列完整的人文、自然生態系統。綠色基礎設施規劃注重城鎮生態空間網絡化、系統化、一體化建設,主要涉及以下2個層面:一方面能夠依托于城市或城鎮,特別是鄉村的生態社區,這是基于微觀層面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城鄉之間、之外空間范圍,涉及到穿越該區域的重大工程建設、產業園區、人居環境背景區域、鄉村、生態社區以及自然景觀資源保護區以及工業園區生態化問題,這是基于宏觀層面的分析。與此同時,綠色基礎設施具有多范圍適應性,還涉及綠色街道、垂直農場、綠色屋頂和綠墻等建筑單體和建筑綜合體空間范圍。
2、目標體系同構
借助城鄉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有機結合,使生態建設和生產生活建設相適應,資源利用、區域開發與自然、生態保護、人文綠色空間網絡系統能夠更好地相銜接。主要涉及到:一方面推廣生態文明教育與城鄉居民綠色文化認同,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之根本,進而積極、主動參與、監督以及維護建設綠色基礎設施,使其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城鄉生態環境恢復,重建完善的人文、自然生態系統,以綠色基礎設施系統建設縫合生態環境,從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非常繁重的系統工作,在發展的過程中將面臨諸多問題。我們應注意的是,當前我國針對促進生態城鎮發展問題的探析還處于起始階段,其發展之路任重道遠。由此一來,就要求相關學者必須本著嚴謹的態度,虛心學習國際上先進的方案,不斷的總結地方經驗和措施,以找出最好的對策,從而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生態建設的更好進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艷.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與對策淺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史翠林,馬俊玉.淺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鄉鎮企業發展[J].農村發展,2013(07).
[3]宋雅楠.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縣域特色經濟的發展探究—以清原縣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