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肩負著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供給側改革”思潮的深入,新常態下如何創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讓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無疑是當前和未來思政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擬從新常態大背景下來分析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導致的原因,并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角度探索全新的思政課教學模式。
[關 鍵 詞] 新常態;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互動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7-0024-02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肩負著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1]。隨著“新常態”的到來,在新時期如何創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讓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無疑是當前和未來思政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本文擬從新常態大背景下來分析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導致的原因,進一步探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教學模式。
一、“新常態”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
隨著“新常態”的到來,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轉型升級,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高職院校在新時期的重要使命,這也為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與傳統情形相比,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其鮮明的特征,探究和了解這一問題對辯證看待兩者關系意義重大。
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不再是待在“象牙塔”里與世隔絕,其活動范圍不再局限于高職院校,而是與企業、社會等有了許多的互動,同時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也變得日趨復雜,社會的逐漸開放、科技的多元化、網絡的快速發展等等都給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問題。一是高職院校學生要面對與處理互聯網和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和挑戰,二是過早地接受社會洗禮,高職院校學生容易被社會不良風氣和違法違紀現象侵蝕,三是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日趨困難,容易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功利心重、思想浮躁,甚至出現價值觀扭曲等現象,如此種種都給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問題和困難,亟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
二、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雖歷經改革,從原來相對單一、保守的教學手段到現在多樣化、信息化教育手段,從原來的教學理念陳舊到現在的與時俱進,確實有了較大的發展和變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經濟新常態等新形勢、新情況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和考驗。本文將借鑒當前社會熱點“供給側改革”思維,將其引入新常態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以下從學校、教師等供給側和學生需求側兩個維度來探究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背后根源。一是受者意識形態多元,授者教學方法單一,二是教材內容單薄,時效性、實用性不夠,三是師資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難保證,四是學生缺乏興趣,學習重視不夠。正是因為學校、教師等供給方和學生需求方之間的關注點和需求點不同,導致供給與需求不對等,從而出現失衡狀態。曾幾何時,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強調理論灌輸,內容單調、教育方法單一,忽視需求側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個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隨著時代發展,一段時間內我們又開始將重心逐漸轉向需求側,過于迎合學生的需求,過于強調方法,忽視了供給側自身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教育效果同樣受到影響[2]。
三、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背后雖有諸多原因,既有學校、教師等供給方的責任,也有學生需求方的原因,甚至還有教育環境、教育體制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供給方中的教師。因為從“供給側改革”思維來看,新常態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和創新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供給側”的教師是否具有足夠強大的引領力,向受“需求側”的學生提供高級的“產品”,引領或培養“需求側”的學生對“產品”的需求[3]。
然而,當前許多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師,仍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單純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情感體驗,在這種強制灌輸下師生關系往往難以形成良性互動,進而導致學生更加被動、排斥。在這一背景下迫切呼喚一種全新的思政教育教學模式——“互動體驗式教學”,即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強調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完全區別于“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無疑將成為解決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瓶頸”問題的根本途徑。理由如下:
(一)互動體驗式教育有利于轉變教學理念
轉變教育觀念是一切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徹底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提倡德智體美勞平衡發展,既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又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徹底改變教學過程只注重知識灌輸,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需求的傳統教學理念,才能迎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春天。
互動體驗式教育要求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轉變以往高高在上、“管學生”“教學生”的觀念,樹立與學生平等、為學生服務、與學生共同學習的觀念,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現、表達的機會,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改善一直以來的“一言堂”“填鴨式”教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4]。
(二)互動體驗式教育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沿用至今已多年,既沒有緊隨時代變化,也沒有體現高職院校的特點,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創新和修改完善。首先,將思政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把理論教學和學習實踐聯合起來,兼顧學生的專業和專注點,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其次,思政教育教材編寫要緊跟時代發展,增強時效性和先進性,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正確認知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
互動體驗式教育強調互動,包括師生、生生間互動,課堂內、外互動,認知、行為間互動等,通過教師、學生、內容、方法等諸要素的互動來激發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各種能力得到更大限度的提升,人格世界得到更全面的發展。互動體驗式教育還強調體驗,通過參加思政理論課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生活,感受社會變化,加深了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5]。
(三)互動體驗式教育有利于創新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必須改變“理論脫離實際”“純灌輸式”“照本宣科式”等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引導學生重新重視思政教育,真正喜愛思政教育課。首先,要引導學生興趣,根據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探索與高職生興趣和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其次,改善師生互動關系,強調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老師不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不只是為了修滿學分,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性教學氛圍。
互動體驗式教育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既有情感體驗法,又有社會實踐體驗法,還有交流體驗法、榜樣示范體驗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興趣和個體需求,倡導由教師啟發和帶動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從而共同解決問題、領悟知識。所以說,互動體驗式教學方法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可以促使師生、生生之間親身體驗、互相交流、成果共享。
(四)互動體驗式教育有利于加大教育投入
高職院校不只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和基地,同時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須認清自身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積極承擔重任并有效履行職責,互動體驗式教育對高職院校和思政教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督促兩者不斷自我完善和提高。一是督促高職院校加大思政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充實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完善思政教育師資隊伍的選拔、培養、管理和激勵機制,縮小思政教育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的薪酬待遇差距,為思政教育教師潛心教學和創新提供堅實的后盾。二是督促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主動適應新常態變化,改變原有教學模式,以服務學生為出發點,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并行,理論知識教學與社會實踐并重,保證職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調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蘭肖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芻議[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12):60-61.
[2][3]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N].光明日報,2016-3-15.
[4]龐麗銣,蘇琪.“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路徑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1):35-38.
[5]萬澤民,徐定高.論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新路徑[J].中國電力教育,2013(1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