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彬
近年來,黔江區大力實施生態發展戰略,強力推進環保“五大行動”,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是全市僅有的6個沒有重金屬污染的區縣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特別是農村畜禽污染、生活污染、種植污染較為突出,已嚴重影響和制約農業穩產增收、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現代化進程,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形成新的社會問題。如果不及早防范和治理,將會造成比現在城市生態環境更復雜、更有害、更難治理和恢復的被動局面。為此,筆者對我區農村環境污染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我區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一)農業面源污染逐步擴大
據相關資料顯示,農藥只有10%-20%的附著率,80%-90%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使自然環境受到較大程度的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威脅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化肥年使用量平均每公頃化肥施用量達400公斤以上,遠遠超過發達國家設置的每公頃225公斤安全上限,且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其流失加劇了河流、湖泊等水體的富營養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態氮含量超標,影響土壤自凈能力。同時近年來,我國農用塑料使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有45萬噸地膜殘留于土壤中,由于農膜很難降解,影響土壤通氣和水肥傳導,造成糧食減產。農藥、化肥以及地膜等大量應用,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敲響了生態災難的警鐘。
(二)城鎮垃圾向農村轉移越來越多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城鎮和鄉村聚居點人口極度膨脹,不僅帶來了住房、交通、學校等公共資源的擁擠,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由于治污設施不配套,這些垃圾被運到了鄰近的農村就地堆積或填埋,污水則被直接排放到了河內。
(三)規模化養殖污染越來越重
由于以農戶為單元的養殖越來越少,和大力發展畜禽養殖的經濟刺激政策,農村集約化畜禽養殖程度越來越高,由于絕大多數養殖場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大量畜禽糞便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入農業環境,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致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
(四)地質災害影響環境現象加重
黔江區地處武陵山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地質構造和地層巖性復雜,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河流(屬典型山溪性河流)歷來受區域性暴雨影響十分明顯,每年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水利、公共設施、農作物及人民財產等災害性直接經濟損失較重,治理成本高,難度大。
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從戰略高度來謀劃生態文明建設
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是生態建設與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面對這一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千秋大計,面對我國農村越來越嚴峻的生態環境壓力,我們必須著力強化全民生態環境危機意識,著力喚醒全民參與意識,讓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做小事做起。農村生態保護要立足糧食、經濟和社會安全,突破傳統封閉、現實短效的農業生產觀、經濟利益觀,樹立責任意識,尊重自然規律,著力保護,務求長遠高效,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二)加強宣傳教育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關鍵在廣大農民群眾發動起來。一是將環保宣傳教育與扶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文明建設、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逐步提高村民生態意識,引導村民形成良好習慣。二是將環保教育納入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內容,青少年時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環保宣傳教育極為重要,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幫助廣大農民群眾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養成不亂丟垃圾、垃圾分類等良好習慣。
(三)轉變生產方式
控制農業種植污染必須發展生態農業。一是采用“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通過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引導農民主動摒棄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轉為發展生態農業,同時可促使增施有機肥料,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二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推行養殖場與桑園、獼猴桃、脆紅李等種植業相結合的生態集中養殖模式,實行糞尿還林(田),建立起“豬-沼-果”、“豬-沼-菜”、“牛-果-草”、林(園)地養雞等生態循環種養,推動養殖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如白石鄉引進久茂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在復興村流轉土地2000畝,發展脆紅李、青李、藍莓等經果產業,并配套建設100頭肉牛場,牛尿、牛糞經沼化后用于經果林的營養保障。
(四)完善基礎設施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和集中居住度不斷提高,配套完善環衛設施迫在眉睫。一是繼續做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除2016年我區計劃對20個鄉鎮(街道)65個村莊開展綜合整治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外,還要進一步加大爭取力度,力爭2年內實現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覆蓋。二是全面開展生活垃圾治理,目前,我區已啟動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試點工作,待2016年6月試點工作結束后,要認真總結經驗,確保2016年在全區范圍內推廣實施“戶集、村收、鎮運、區域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模式,同時繼續做好鄉鎮生活垃圾收運工作,給鄉鎮配備必要的環衛設施設備。三是加快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我區已與市環投公司簽訂了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協議,明確將我區所有鄉鎮污水處理廠(包括已建、未建、改建)全部移交市環投公司統一建設運營,需加快推進并配合好市環投公司相關工作,確保到2017年將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真正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規范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充分發揮污水處理設施效益。
(五)健全體制機制
目前,我區農村環境保護政策缺乏系統性政策體系,切實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應構建有效的農村環保管理機制。一是調整環保工作考核重點,減少一般性的日常工作考核內容,重點考核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收集處置、生活污水的歸集處理、生態村鎮創建等指標。二是加大鄉鎮、街道環保監管能力建設,將環保管理重心向基層下移,職能向基層下放,人員向基層傾斜,盡量配備專職人員,推進鄉鎮環保辦規范運行。三是明確職能職責,根據法律法規和職責分工,我區可明確由區畜牧獸醫局牽頭負責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區環保局牽頭負責農村生活污染防治、區農委牽頭負責農業種植污染防治,避免交叉推諉、工作混淆,做到責任明確、有的放矢。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