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茜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職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模式在不斷變化,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契機。“微課”不僅可以有效整合教學資源,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可行性。本文從微課的涵義入手,分析了微課的特點和其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探討了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一系列優化路徑,以期為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有價值參考。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擔負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要任務,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受各種因素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尷尬的困境,雖然,按照教育部相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課時得到有效保障,各教學單位及任課教師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不過,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切實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成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為了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非常有必要在教學模式方面有所突破,其中將“微課”引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
一、認識微課
美國阿依華大學于 1960 年首次提出微型課程,也稱之為短期課程或者課程單元;新加坡于1998 年開發了 MicroLESSONS 項目,主要是用來培訓教師構建微型課程;2004年 7 月,英國開通了教師電視頻道,節目長約 15 分鐘,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2008 年,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提出“微課程”這個概念,他將微課程稱為“知識脈沖”。2010 年胡鐵生根據現有教育信息資源利用率不高的現狀,率先引入微課,近幾年,隨著微課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微課認識越來越深刻,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所開課程中與高職學生實際聯系最緊密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其他三門課程與學生實際關聯不大,很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思政課教學師資不足
高職院校思政課大都采用大班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的配備比例遠遠達不到教學實際需求,直接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引入微課的必要性分析
(一)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概念枯燥,若長時間采用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很容易出現倦怠現象,而微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可以調動高職學生的多種感官,帶來一股新鮮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從而提升學習興趣和效果。
(二)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在微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可以充分溝通和交流,還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組織學生在組內互動和交流,通過該方式,能加強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互通學習思路,并豐富教學內容,切實提升學習效率。
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中引入微課的路徑
(一)制作課件時需注重學科視野的開闊性
學科視野是指學生了解與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并能運用所學知識、立場及思想方法對相關問題實施分析思考,而開闊的學科視野能夠促使學生擁有較強的邏輯能力,可以更加透徹地分析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應該積極搜集具有價值的相關信息,促使學生在微課后能夠更加辯證地看待學習及生活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問題,并能合理更加成熟地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二)重視反饋與改進
制作微課作為一個動態過程,需不斷調整內容和形式,特別是優質的微課更需要通過師生評價與反饋,予以不斷改進及完善,教學反饋不僅包括學生的學習分析,同時還包括教師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學習分析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狀況,同時還可以供教師實施教學反思,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漏補缺,促使微課更加完善。
(三)將課程上傳至網絡
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微課”建設過程中,需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一步拓展課程傳播范圍,普及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課程上傳至網絡以后,教師需及時更新“微課”內容,同時完成學生的在線提問,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交流。
五、結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具有自身特殊性,同時更具其它學科的共性規律,在微課視角下,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最新的網絡技術,更新教學素材,使授課內容順應高職學生的思想變化和時代潮流,切實提升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思政課育人效果。(作者單位為西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