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軍
思政課一直是我院高職教育的重點,搞好思政課教學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思政課是全體教師的共同任務,我們必須將思政課程變為課程思政,將思政課的理念和精髓融入專業課中,才能更好地育人。
當前,正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數以萬計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抓手。
我們要想推動我院思政課大發展,就必須破除幾種錯誤的觀念:
第一,思政課與專業課無關。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師的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與我們專業課無關。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鮮明,而傳統的課程邊際淡化。
第二,思政課是隱性的、軟的,專業課是顯性的、硬的。有人認為思政課摸不著、看不見,不像專業課有技術、有工具、有操作。抓專業課有成績,看得見,抓思政課無成績,看不見。
第三,思政課是無法考量的,專業課可以考量。思政課是對人思想的教育,思想是內藏的,無法考量,專業課是技術的考量,可以通過產品的制作、操作的展現進行考量。
我院應該對思政課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才能使其面貌一新:
一、首先,打破課程各自為戰的現狀,形成大思政課的體系
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和研究的全過程,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從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推進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讓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取得更大成效。
二、其次,將育人理念融入個門課程的目的和內容中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表明任何學科教學第一位是培養人,政治素養與國家意志高度統一;課程思政也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反映在教學體系上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學什么樣的知識技術,在頂層設計上,理想成長教育和專業發展教育要有機聯系。我院教學在職業化導向下,將學知和學技的原動力要將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有機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的“紅專”與課程教學目標的教育性、知識性、技能性相互對應,學科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相輔相成,讓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訓練課同樣承載正確的職業觀、成才觀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思政的鮮活要放大。我們必須應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蘊含在相關知識中的教育因素,時時扣住德藝雙馨的“命脈”,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時代的、社會的正能量內容引入課堂,激勵學生成長成才,這也是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三、再次,改變思政課模糊的考核方法,使之具體化、日常化
將思政課考核的點與專業課考核的點結合在一起。課程思政的“泛”課程性,決定了教學評價的原則性與普遍性。課程思政的原則性表明,高職圍繞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及活動,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質量水平等,是教學評價的根本準則,也是“一票否決”的根本原則。課程思政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要將育人置于首位,將正確的價值觀、成才觀滲透到教學全過程,這是共同的要求。我院多年的思政課的改革實踐證明: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純粹思政課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課堂主渠道功能,扭轉專業課程重教學、輕育人的情況。
四、最后,要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結合起來,甚至開辟第三課堂、第四課堂
做思想政治工作如同“烹小鮮”“制大餐”,既要營養健康,又要新鮮美味。要按照“配方新穎、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終身受用”的要求,把深刻的道理通過鮮活的教育載體與表現形式講清楚、講透徹,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要把握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關聯性、互動性強的特點,推進“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從“指尖”直抵“心間”,形成網上網下育人合力。要拓展網絡陣地,推動校園網絡平臺互聯互通,形成正能量集群效應;優化網絡內容,推出有態度、有溫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網絡文化產品;健全網絡評價機制,有效增強網絡上發文、發聲的內生動力。
搞好思政課教學,是由教師來完成的,教師是一切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一定要敬之、信之、用之。教師是教育的主體,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個相統一”的明確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我院的課程思政改革雖然剛起步,但我們對打好這場職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的攻堅戰充滿自信, 一定會迎來我院思政課的春天。(作者單位為天津濱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