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衛東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各種適應現代化的理念適時而生,在我國水利行業也出現了現代化水利的理念。水利現代化注重水與人、與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開展水利現代化評價工作過程中也需要相應的評價體系進行工作指導。在我國水利事業不斷發展過程中已經證實國家現代化也包含水利現代化,它是為了更好的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而提出的,我國水利發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水利現代化,這將在現在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必須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本文主要從水利現代化內涵出發,研究如何構建水利現代化評價體系。
【關鍵詞】水利;現代化;內涵;評價指標體系
從古到今,水利見識一直是國民基礎建設的基礎,不僅關系到社會發展,還與生態環境保護息息相關,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水利建設一直作為我國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二十一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發展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而要想實現現代化發展,必然需要做好水利現代化,為其他行業的現代化發展做好支撐與保障工作。我國水利部門也將水利現代化作為中國水利行業未來發展目標與方向這一事實進行了明確,水利現代化順應了時代發展大勢。
一、水利現代化特征內涵
我們常說的現代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斷的朝前發展,永無止境。水利現代化也不是靜止的,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傳統的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向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它使得我國水利保障能力不斷得到持續性的增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使用,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同時還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層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具有突出的時代性、地域性與環保性。水利現代化與傳統水利相比,不僅觀念現代化,還具有技術現代化、設施現代化以及管理現代化的本質特點。
水利現代化的具體內涵指的是:將城市與農村視為一體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將水調控、水管理以及水生態作為主要水端,建立起囊括防洪、除澇、灌溉以及供水于一體的高標準、功能完善、布局更合理、應急更有利的工程體系,全面實現社會發展中洪水能夠有力防范、干旱能夠有力應對,供水能夠有力調節的功能,落實防洪、防旱、供水等作用;同時打破過往水資源對地區發展的制約與約束,在更大范圍內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實現水資源的高效開發與利用;通過建立起體制健全、管理規范、法制健全并且變動靈活的現代化水利管理體系來對水資源進行更有力的統一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良性運行,管理防護長效有序,服務保障全面健全;更好的開展生態環境建設,開展清水通道工程,為保護區建設清除隱患,實行藍線管理方式,全面開展河湖保護與修復工程,健全河湖的功能,確保水系疏通,生態環境良好,打造好具有個性化的地方水利名片,實現地方人與水共同發展,為地方建設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全面支撐地方現代化建設。
二、建立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水利現代化評價體系是一個相當復雜并且系統的工程,由于水利現代化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水利現代化評價體系相應的也是一個動態化的評價體系,它是一個相對具有區域特點的行業性的綜合評價,通過將能夠有效反應水利現代化建設不同水平的具體指標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綜合,搭建效用函數,以此來對水利現代化的水平進行爭議評價。水利現代化評價涉及到定性評價、定量評價以及綜合評價等不同的評價方法。在這些評價方法中,定性評價表現出明顯的全面性,但是涉及到的認為因素太多;定量評價相對來說更加客觀,摻雜的人為因素少,數據來源也更加穩定,能夠更加真實有效的對水利現代化水平進行體現。可以說,定量評價是以水利現代化的具體目標與要求為依據來開展水利工作屬性測定的,在這個基礎上將測定的屬性進行轉化,變為更加客觀的計算方法與行為。由于水利現代化程度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并且表現出的特征指標也非常多,因此水利現代化評價需要將這些特征與涉及因素進行量化處理后開展定量的對比,作出客觀評價,在這個基礎上評價水利現代化水平,通常情況下,已經實現現代化水平的水利都達到了100%。
三、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有效對水利現代化水平進行評價,具體來說需要考慮以下各個原則:
1、科學性:評價指標不僅要充分考慮到現有的實際條件與評價基礎,還要能夠科學全面客觀的對處于不同地域條件下的水利現代化水平進行反應,每一項指標都不能出現重疊,需要真實體現水利現代化的內涵與具體實現水平,同時評價指標還需要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能夠讓不同的水利之間具有可比性。
2、系統性與層次性:每一個水利的現代化都處于不同的水平,水利現代化涉及到不同的要素,比如技術、管理、效益等,又具有不同的層面,比如防洪、抗旱、供水等,因此在設計水利現代化評價體系是需要在確定總的指標基礎上劃分不同的指標層次,每一個層次都分配不同的群眾,將系統性與層次性結合在一起。
3、綜合性與具體性:現代化指標不僅要對水利的整體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體現,還要反映出每一個水利在各個方面的具體發展水平,因此不僅要有主體指標,還要對其進行詳細的細分,做到綜合性與具體性相結合。
4、動態性與靜態性:水利現代化不是靜止的,它是一個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東西,不同地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因此評價體系不僅要體現出現階段的靜態的發展,還要考慮到過去與未來不同階段的動態的發展,做到動態與靜態相結合。
5、可操作性:評價指標的建立最終是為了指導地方水利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不僅要清晰易懂,還要能夠進行后續的評價、監測,具有可操作性。
四、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
1、防洪防澇保障能力指標:每年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情況以及受災面積,防洪保護區建設達標情況,防汛防旱指揮系統是否建設完備,是否搭建有洪澇應急預案,重點提防保護建設達標情況等等。
2、水資源調控能力指標:能否確保當地供水,地方自來水普及情況,飲用水安全人口所占比例,農業用水所占比例,工業用水重復使用情況,再生水的實際使用情況,地方節水器具的普及情況等。
3、水資源保護能力指標:主要包括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達標情況,水功能區域的水質達標情況,對轄區水系的綜合治理能力,對生態用水的保障能力,水系周圍水土流失情況,進入河湖中的泥沙減少情況,河湖污水排口的具體設置情況,入河污水是否集中進行處理,關于水文化是否積極營造文化氛圍,地下水是否超采以及具體超采情況等。
4、水管理能力指標:主要包括基層水利服務部門的服務能力,開展的水資源管理達標率,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中完好設施所占比例,主要河湖水系管理的達標率,轄區內針對水資源的費用征收比率,水資源相關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與得到有效執行的力度,遭遇洪澇干旱災害后的管理與應急應變能力,針對水資源的相關監控以及自動化設備的覆蓋范圍,電子政務系統的普及情況等。
5、水利發展保障能力指標:主要包括重要的水利管理事項能否有效實施的比率,水利相關的政策投入是否能夠到位比率,水利發展中相關技術與信息化普及率,人才結構中不同文化層次的比率,水事相關違法犯罪事件中案件的立案比率,在水利投入中用于科技研發的資金所占比例,水利相關技術對水利發展的貢獻比率等。
水利現代化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有效開展水利現代化建設,需要建立相適應的水利現代化評價體系,為水利現代化建設服務,指引水利現代化建設發展方向。一直以來,如何確定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搭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都是對水利現代化水平進行有效評價的核心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針對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的相關研究就已經開始,在不同的國家形成不同的標準,目前還沒有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通用的評價指標。根據我國水利發展實際情況, 構建一個統一的水利現代化評價標準與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建立我國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J] 安正斌,魏華.水利電力機械.2007(09)
[2]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丁春梅,董邑寧,呂天偉.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09)
[3]水利現代化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尹豪,章仁俊.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05)
[4]山東省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李曉,宋志強,許紀富.水利發展研究.2005(05)
[5]中國水利現代化研究[J].顧浩.水利水電技術.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