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要】河流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河流,時至今日人們對河道功能有了新要求,將生態作用和城市景觀放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日趨倡導新的河道建設、治理和管理理念,將生態治河提到管理日程中。特別在我國愈發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生態治河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具體體現。文章分析了河道生態與管理等的關系。并以渾河沈陽城市段為實例,對河道生態建設與管理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河道生態建設;河道管理;關系處理
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河道工程的大力開發,河流當地的水域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為了改善當地水域環境,提高生物生存質量,河道治理工程已刻不容緩。本文列舉了河道治理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技術要求。通過展望未來河道治理工程發展趨勢,探討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來提高河道治理工程水平,以服務大眾,改善已遭破壞的生態壞境。
1、河道生態建設
1.1河道生態建設現狀
由于現階段人們環保意識淡薄,再加上過度開發、不恰當的防洪理念,就產生了河道生態多樣性得減少、水體自凈能力喪失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河道的可持續發展。近年,相關部門開始吸取國外經驗,在新的河道整治中更加注重了河道生態保護和景觀效應,目前在國內已經開展了浙江“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工程”、北京轉河、濰坊白浪河生態河道工程等項目,在恢復提高河道的生態功能,充分體現親水性、自然性和生態性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
1.2河道生態建設的意義
河流生態安全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縱觀河道治理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過度的河道人工化建設已對社會乃至自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為水的輸送體,河道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態狀況,客觀上直接影響水環境的保護。健康的河流系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更對環境和生態安全負有艱巨的責任,因此其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其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全球的廣泛認同。在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人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是水景觀建設自然生動的客觀反映,也是河道生態建設是社會進步、現代水利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類渴望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迫切需要。
2、河道管理工程存在的問題
2.1生態問題
傳統的修筑河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采取渠化和固化等方式,來改變河道的自然演變態勢。②幾何化處理河槽斷面,約束河道斷面的自然沖淤功能。③部分河道采取裁彎取直的措施。改變了河道坡降和縱向的形態。最終導致河道形態的單一化限制了河道蜿蜒曲折的特點。
這些問題導致了河道出現生態問題,必須要采取措施進行解決。
2.2河道管理沒有一套系統的管理機制
河道管理沒有一套系統的管理機制,也是當前河道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且資金的投入和運用不合理,造成工程管理缺乏實效性。另一方面人們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和河道現狀的變化,再加上管理者缺乏管理知識,技術含量不高,管理缺乏時代性,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后期監督,管理具有隨意性,管理觀念淡薄等因素,都降低了管理的質量,給河道治理工程帶來難題。
3、正確處理河道生態建設與河道管理的關系
3.1生態建設與防洪安全
河道工程建設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不同河段的相應自然特征。位于河流上游的山區性河道水流湍急,水位變幅大,水流沖擊力強,洪水暴漲暴落且歷時短,應首先以保護村莊、農田和道路為主,防沖是第一位的;位于中下游的河道,河床的寬度和堤防的高度相應加大,匯流面積和保護范圍也都逐漸增大,高水位、長時間的浸泡所引發的防滲抗滑問題會逐漸凸顯,防沖的問題已經逐步淡化,但是河道水域綜合利用的要求逐漸增強;平原河網水勢平緩,主要需要考慮的是護岸的穩定性、水域的有效保潔和河網的調蓄能力;城鎮河道在滿足行洪排澇要求的基礎上,還需要充分考慮城市水域的觀賞性和功能性。
河道治理的第一目標是防洪安全,河道生態建設是指在不能降低現有河道防洪標準的基礎上,對河道的生態景觀進行修復。河道生態建設應該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轉變既有觀念,從視洪水為猛獸轉變為人與洪水和諧相處,從控制洪水轉變為合理疏導、理順河勢、加強管理措施。
3.2河道治理與城鄉建設
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河道景觀設計應遵循多目標兼顧、系統與區域相結合,同時還要注重生態、自然美學和文化保護等基本原則。河道生態建設還應力求減少人工痕跡,重視自然生態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留有生態用水,保障水系完善性。
對流經城鎮的河道,要在維持灘地本身的行洪功能基礎上,充分利用灘地設置公園、綠化和休閑娛樂場所等設施,開發休閑功能,使之能夠成為市民健身、娛樂、游玩的場所。其余地段,也應因地制宜,順應河勢,保留河灘、彎道,盡量恢復河道天然形態。
3.3河道生態建設與管理
實踐中,最重要的是依法建設和管理。河道生態建設是個牽涉多部門的系統工程,不僅是水利單位,還需要環保、城建、規劃、土地管理等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才能實施。河道建設中要秉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多功能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劃留有余地等建設原則,注重河道平面形態、河道斷面、河道護岸、植物配置等規劃設計要點,保證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河道生態建設特別要考慮河道駁岸與河道生態功能、河岸綠化帶土壤滲透凈化能力、河岸帶綠化景觀設計等生態性因素,并且要避免河道規劃設計中的“裁彎取直”。同時,要通過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日常管理、搞好宣傳營造輿論保證保護河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結語
河道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密切相關,構建健康和諧的水生態環境,正確處理河道生態建設與河道管理的關系,是保障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河道治理的突破,促使整個社會更加具有活力。
參考文獻:
[1]陳雪,徐海波,馬繼俠,馬陳.生態型河道建設概述[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6(07).
[2]曹雪梅.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生態水利工程探討[J].陜西水利,2016年S1期.
[3]王斌,張勇.河道工程建設與管理思考[J].山東省濟寧市梁濟運河管理處,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