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成
【摘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是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分析,提出了強化入河排污口管理的總體思路和重點工作,保障水資源安全和水生態環境安全。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
水利部下發了關于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的通知,如《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2004年水利部22號令)、《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重慶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辦法》(2003年渝府令159號)等等規定,使得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實施有法可依,對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入河排污口臺賬信息掌握不全
多數?。ㄗ灾螀^、直轄市)目前對入河排污口臺賬缺乏完善:①現有名錄更新不及時,大量新增或減少的入河排污口未在臺賬中顯示;②現有入河排污口信息僅能確定設置單位等簡單信息,對排污口類型、入河方式、入河污染量、設置審批等信息都有嚴重缺失。
2、入河排污口監控手段落后
①水利部門在水質監測方面沒有完整的監測網絡,水利與環境保護監測信息沒有實現共享;②水利部門現場監測主要還是人工單次現場測量,效率低。
3、入河排污口監測監控能力不足
①多數省市、自治區的監督性監測任務仍由省級水文局承擔,每年也只有對主要入河排污口開展監測任務,對市級以下的監測任務缺乏有效監控能力;②對入河排污口在線監測和計量監控等設施不夠完善。
4、對入河排污口監督工作不到位
除上述監控能力不足,人員缺乏外,對入河口排污監督工作還不夠到位表現在:偷排、超排等違法現象常有;對監督管理人員思想上也缺乏教育,致使漏查、不查等違法現象存在;還沒有建立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的責任追究制度,懲罰力度也不夠,對違法違規的單位和個人沒有約束作用等等。
二、加強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
1、實施入河排污口布設區劃應符合水功能區劃、水資源保護規劃和防洪規劃要求。
(1)水功能區劃分兩級:一級水功能區包括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緩沖區;開發利用區進一步劃分的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區、過渡區、排污控制區應為二級水功能區。
(2)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等,入河排污口布設原則包括禁止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和限制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
禁止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包括:飲用水源地、跨流域調水水源地及其輸水干線、區域供水水源地及其輸水通道,以及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水域,如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等。
限制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包括:①嚴格限制的水域:如一級區中的保留區、緩沖區等;②一般限制的水域:如二級區中現狀排污量小于限制入河量的水功能區,原則上采取以老代新,不增加污染量為控制目標。
2、 對現狀進行調查,完善臺賬
①對入河排污口現狀進行拉網式排查,無論規模大小,做到一個不漏; ②加強現狀入河排污口信息統計工作,完善臺賬,實現入河排污“一口一檔”。
3、強化入河排污口監測監控
逐步推進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實施在線計量監控,并基于國家水資源監控信息平臺實現中央、流域和地方監測及監控信息共享。要有效推進與環境保護部門間信息共享,將已設入河排污口在線計量監控信息接入水資源監控信息平臺。建議規劃建設與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相適應的監控體系,逐步建立常規監測與自動監測相結合、定點監測與機動巡測相結合、定時監測與實時監測相結合的監測模式網。同時因水量年際和季節性變化特征,導致水功能區納污能力不穩定性,不同地域、不同季節導致地域性、季節性水污染問題,因此結合不同監測數據,動態控制入河排污量,將十分必要。
4、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設置入河口標志牌
按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相關要求,做好入河排污口標志牌、取樣明渠(井)等規范化建設工作。標志牌內容應包括入河排污口名稱、地理坐標,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濃度和總量,排入水功能區名稱及水質保護目標,入河排污口設置單位、審批單位及監督電話等信息。在排污口入河湖端口或前端處設取樣明渠(井),便于接受社會各方監督檢查。入河排污口取樣明渠(井)須在入河排污設置單位廠區(園區)外設置。
5、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督執法
(1)偷排和超標排放執法。加大入河排污口監督性監測和對重點河段巡測力度,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現場監督檢查,及時查處偷排和超標等未按批準文件排放違法行為,形成執法高壓態勢。
(2)非法入河排污口清理。全面清理沒有辦理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手續的項目和園區入河排污口,依法處罰并責令其進行限期補辦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相關手續。
(3)市政綜合入河排污口調查登記。對以排污閘泵和港渠形式設置的市政綜合入河排污口進行調查,確定排放源、污水構成及排放規律,對閘泵和港渠管理單位進行登記,逐步將排污閘泵和港渠納入水質水量監測范圍,有效掌握廢污水排放情況。
6、建立水利環保聯合監督管理機制
污染源監督管理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職責,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與環保部門在入河排污口監管上的工作協調,雙方需共同認識到入河排污口監管的實質,進而在行政執法中相互支持配合,避免監管空白和執法沖突。要充分依靠環保部門,建立與環境部門信息溝通和聯合監督管理制度,與環保部門協商,把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作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前提,共同推進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保護好水資源。
結語
隨我國水資源戰略基礎資源地位日益凸顯,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更需掃清制度上的障礙,通過完善相關立法,加強入河排污口信息上報和統計制度,全面準確掌握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資質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并建立獨立評審專家庫;另外,須啟動自主性、有計劃性、經常性執法監督檢查工作,逐步建設全流域和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資源保護監控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石秋池。把住入河排污關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J]。中國水利,2007,(7)。
[2]吳國平。入河排污口管理有關問題探討[J]。人民長江,2008,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