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區域內河流的分析,提出當前河道存在問題及開展河道整治的必要性。通過清河綜合整治,建設標準化堤防,結合生態工程、清淤工程、控導工程、蓄水工程,建成綠色環保的生態河道,解除兩岸居民的洪水隱患,實現城區農村一體化,提升城市品味,推動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防洪效益,對未來城市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河道整治;效益;影響
1、河流概況及河道工程存在問題
1.1區域內河流概況
1.1.1河流基本情況
清河門區土地總面積95.01km2,總人口6.9萬人。凌河流域細河,湯頭河、清河流經境內。湯頭河和細河為區與縣界河,右岸權屬清河門區,左岸權屬阜蒙縣。兩河在烏龍壩鎮蒲草泡村匯合后流經細河堡村、老爺廟村出境;清河左、右岸沿河經區城區段和河西鎮各村屯。河流為季節性河流,豐水期短時間內易出現強降雨,洪水峰高量大,暴漲暴落。距今最近一次大洪水在1998年8月。洪水導致居民、耕地、工礦企業受到威脅。
1.2目前河道存在問題
1.2.1防洪能力不足
現有堤防約11.3km,清河堤防5.3km(10年防洪標準堤防2.6km,≤5年防洪標準堤防2.7km),無堤段一半以上;細河、湯頭河堤防6km(≤10年防洪標準)。這些堤防建設時間久遠。堤身單薄,防洪標準低,河道控導工程少,無河道綠化,水土流失嚴重,汛期容易出現堤倒田毀現象。
1.2.2河道淤積、水質污染嚴重
河流沿岸有多家小煤礦,棄渣量大。僅清河下游累計棄渣量達8萬m3,河道內棄渣成堆,高低不平,河流分叉改道;隨著經濟發展,廢水、污水排放量增加,水源保護的重要性未被認識,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場,環境惡化,水體污染,河流普遍富營養化,繼續下去我們將面臨水質型缺水。
1.2.3河道原始面貌改變
因河道權屬不明,村民隨意開荒,廢渣和垃圾亂排,侵占縮窄河道。致水域失衡,天然斷面形態和主流方向改變,調蓄水量減少,影響河道功能的正常發揮。
1.3進行區域內重點河流整治的必要性
1.3.1清河基本情況
清河是凌河流域細河右側一級支流,境內河長5.98km,境內流域面積43.8km2,河道平均比降7.67%。歷史上水量充足,水面最寬約180-200m,水深約1m,清河邊門依清河而建,清河門區更因此得名。跨河橋梁自北向南將清河劃分成三段。Ⅰ段:清河門區城區(錦阜高速橋-鐵路橋,河道長度1489.49m,左岸堤防1106.68m),Ⅱ段左岸城區,右岸農村(鐵路橋至錦阜公路橋段,河道長度1584.17,左岸堤防1585.76m),防洪標準10年一遇;Ⅲ段:左、右岸農村段(錦阜公路橋以下,河道長度2909.66,左岸堤防1514.9m,右岸堤防1182.73m),防洪標準5年一遇。沿河建設市政供水水源井1眼,截潛流工程3處。為城區、養殖園區、沿河企業供水和農田灌溉發揮作用。
1.3.2清河治理方向、目標
根據歷史水文資料,清河河床垂直下切,岸灘高差小,在阜錦高速公路橋下游主流偏向右岸,左岸出現邊灘;鐵路橋下游至阜錦公路橋比較順直;下游煤泥池段沿線垃圾、洗煤池致河道內凹凸起伏,主流在局部河段呈S型擺動,汛期洪水沖淤抬高河床,主流偏向左岸。
綜合防洪標準低,缺乏控導、淤積嚴重、無生態工程等問題規劃。達到新建與維修堤防平順銜接;達到農村段10年一遇、城區段20年一遇防洪標準。清除河道淤積,改善水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使居民享有水清、天藍、地綠的自然生態環境。
2、清河建設成效
2.1清河河道建設成果
2013年,清河建成封閉堤防11.7km。Ⅰ段:清河門區城區(錦阜高速橋-鐵路橋,河道長度1489.49m),Ⅱ段:左岸城區,右岸農村(鐵路橋至錦阜公路橋,河道長度1584.17)。其中維修、新建后堤防總長3100m, 2700m達到防洪標準50年一遇,右岸開發區段和農村段堤防2900m,防洪標準20年一遇;Ⅲ段:左、右岸農村段(錦阜公路橋以下,河道長度2909.66m),左岸堤防2900m,右岸堤防2800m,防洪標準10年一遇,滿足防洪要求。大堤堤身采用部分硬化和生態綠化形式,洪水位以下干砌石護坡,洪水位以上和背水坡草皮護坡7萬m2,堤腳內栽植10m寬護堤林;開挖主流槽1.5km固定主流,清淤河道1km,石籠護岸2km;關閉沿線排污口。河流整治后達到平順河道,穩定河勢、泄流順暢,保持水土的目的。
2.2配套蓄水工程建設成果
繼清河整治后在城區段(高速橋-鐵路橋)之間續建WES曲線型實用堰2座,寬頂堰1座,堰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開挖寬80m的蓄水主河槽,形成長1km的連續蓄水斷面。建設自然景觀工程,美化、靚化城區,夏季納涼賞水,冬季休閑滑冰,為城市經濟的發展、開發、吸引投資建設軟環境。
2.3清河建設效益
2.3.1防洪效益
清河河道治理工程實施后,全河段防洪標準得到提高,城區段全段20年一遇防洪標準,農村段全段10年一遇防洪標準。保證沿岸群眾、工礦企業、耕地安全。防洪效益顯著。
2.3.2生態效益
河道生態工程建設后形成一道約6km的綠色走廊,保護堤坡,蓄水固沙,增加地下含水量;增加綠化面積,釋放氧氣改善小氣候,吸引鳥雀筑槽,創造原生態的自然環境。
2.3.3景觀效益
河道整治后結合蓄水水面景觀,改善河道外貌、恢復河道自然生態。城市水岸景觀帶動城區房產開發,吸引多家企業和投資商來城區建廠投資,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吸引外來人口來我區安家落戶,帶動其它產業發展,增加地方稅收和財政收入。
3、結語
清河整治項目對未來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未來應以維持河流健康生命為目標,探索河道整治新模式,利用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推進河道整治工作。為城區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錢新平,李靖,論城市河道治理的存在問題及措施,華東科技學術版,2012(3):114-115
作者簡介:王冰,(1977年10月10日),女,遼寧阜新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