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輝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導致了自然災害的頻發與惡化。旱災作為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近年來在我國不同地區時有發生。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安定與質量水平的提高。因此,面對自然災害,抗旱工作中加強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可以優化整合各類抗旱資源,科學調度抗旱用水,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旱災的險情。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在朝陽市的建設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朝陽市;建設相關問題
1、前言
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是提高區域抗旱應急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功能的獨特性、運行的臨時性、管理的長期性等特點,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抗旱工作中加強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可以優化整合各類抗旱資源,科學調度抗旱用水,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旱災的險情。
2、加強抗旱應急備用水資源工程建設的意義
朝陽市生態環境差、水土流失嚴重,旱象頻繁,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50毫米,時空分布不均勻,6—9月份降水占全年的80%;春旱和秋吊幾乎年年發生。據建國后60年統計,有40個年份遭到嚴重旱災。由于干旱的影響,水資源貧乏,全市水資源總量僅14.92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443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2.1旱災的危害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旱災由于其范圍廣、歷時長、影響深遠及反復發生的特點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生態環境的平衡。其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干旱是危害農業生產的第一災害。由于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適宜的自然環境,因此旱災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各種農作物生長、產量及品質的形成。由于我市是農業大市,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受自然干旱災害的影響就尤為明顯。2)干旱促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持續的干旱可能導致湖泊、河流水位下降,甚至干涸和斷流。3)引發其他自然災害發生。持續的干旱,容易引起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
2.2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的重要性
針對我市水資源的嚴重短缺的現實,如果一旦發生干旱災情,那么抗旱工作就變得十分艱巨和困難。基于此,國家為了提高抗旱能力,采取建立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提高鄉(鎮)供水保證率。
目前,我市2014—2016年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實施全部完工,絕大多數工程已經在2017年春旱期間適時啟用,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建立備用水源,顯著地提升了供水保障能力,有效改變和緩解了旱區現有供水系統水源短缺的局面。通過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在干旱期間將高保證率的抗旱水源提引至水源不足的供水系統,顯著提升了鄉(鎮)的供水保障率,社會效益十分顯著。二是實施應急供水,極大地保障了鄉(鎮)供水安全。鄉(鎮)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用水需求越來越大,但水源工程建設相對滯后,干旱時供水不足已成為制約鄉(鎮)發展的薄弱環節。通過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對促進鄉(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十分明顯。三是實現水源連通,更好地發揮了水源抗旱效益。干旱期間,有些地區水源充沛,但缺少工程無法將水引到缺水地區。通過水庫引水工程,使有限的水源發揮了更大的抗旱效益。四是補充生態用水,明顯地緩解了生態環境惡化。通過建設生態應急補水工程,為國家級重點自然生態保護區在干旱時期增供生態應急水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旱導致的植被干枯、死亡,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受損程度。
3.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的思路
抗旱應急水源工程的定位非常重要,即如何與常規水利工程進行區分。常規水利工程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需水所要求的基礎水利設施,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主要是解決發生重、特大干旱災害時針對所保障目標而建設的應急抗旱水源工程;常規水源在干旱時期可根據抗旱需要進行供水目標轉換,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正是進行供水目標轉換而建的應急工程。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應當以縣域為主體,根據區域干旱規律,水資源承載能力,工農業生產、城鄉居民生活和生態等用水需求和現有抗旱能力,分析不同干旱水平年可能引發的問題,科學制定切實可行的抗旱行動方案。抗旱應急工程的建設應當把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放在首位,同時兼顧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
3.1目標明確,合理保障
規劃目標主要考慮應急抗旱的需要,針對不同等級干旱確定具體的規劃目標和重點保障對象:發生中度干旱時,糧食主產區灌區保證率之外的農業關鍵期用水、非灌區農業關鍵期用水、生態核心區基本用水有保障;發生嚴重干旱時,分散用戶的農村飲水用水、重點工業、重點部門、重點行業用水以及灌區農業關鍵期用水有保障;發生特大干旱時,城鎮居民飲用水、農村居民飲用水、重點工業、重點部門、重點行業用水以及灌區農業關鍵期用水有保障。抗旱應急工程應緊緊圍繞目標而規劃。
3.2以人為本,重點突出
全面貫徹落實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糧食安全、飲水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目標,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為出發點,立足市情,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合理規劃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全面提升抗旱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干旱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3.3因地制宜,科學布置
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以地表蓄水工程和地下水取水工程相結合,繼續維修配套、挖潛改造現有水源工程,興建骨干水源工程。另一方面,合理布置地下水取水工程,用以解決城鄉生活用水問題。農業灌溉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應采取引、提并舉,地表、地下結合的多種水利工程類型。
4、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全面提高抗旱應急供水能力,確保旱災發生時給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與生活用水的提供保障,必須加強應急備用水源工程的建設。這不僅能有效減輕我市的干旱災害損失,而且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作為防汛抗旱的管理部門和工作者,應當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方法,高效解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問題,為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防汛抗旱專業干部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2]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中國抗旱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