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峰
【摘要】土地制度是農村經濟的根基,土地制度的選擇是關系農民生計、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伴隨我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向城鎮,發展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成為必然趨勢。為順應這一潮流,2014年11月,中辦和國辦發布《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正式提出了“三權分置”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農村土地;土地流轉;制度
2016年10月,中辦和國辦又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簡稱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旨在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
活土地經營權。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改革是新時期中國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對于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影響重大、意義深遠,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規模經營和土地流轉已成為農村政策中的熱點問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無論從政策和法律,還是從農民自發流轉的實踐來看,都已成為事實。在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迫切需要農村市場經濟的配合。但是,農村市場最重要的土地流轉市場還沒有建立起來 ,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環境的缺陷主要表現在:首先,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阻礙?,F行土地所有權者地權界定不清,國家、集體、農戶對土地的權屬關系不清。農村集體土地的最終處分權既不屬于所有者——集體,也不屬于直接使用者——農戶,這種產權不明確的所有權制度,限制了農村土地流轉的實現。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范圍脫離土地的可能性,農村勞動力難以在全社會實現優化配置,大量涌入城市的農村人口長期處于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漂流狀態”,使農民對土地愛恨難分,嚴重影響了農村土地的合理流轉。其次,農村土地流轉的社會保障機制沒有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必須有完善的農村保障制度為支撐,社會保障是市場機制對主體遭遇市場風險的一種救濟,也是完善的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我國農村保障制度的缺失,嚴重制約了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
建立和完善集體土地流轉市場,是我國農村改革事業中的一個重大課題。黨中央提出要“堅持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睘檫m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搞好土地流轉,實觀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目標即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就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處理好穩定經營制度與具體經營方式的關系。
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長期堅持。要穩定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培育農村土地流轉的制度環境,由于我國農村地區間差異極大,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實現承包經營與大市場的對接,應當在穩定農村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允許不同的具體經營方式的存在。從全國范圍看土地流轉最多的省,農村土地流轉僅占土地總面積20.1,大部分農戶是以農為主的農業兼營戶。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多種具體的經營方式來促進農業走向現代化、規?;⑹袌龌?,把農產品和農業勞動力帶進國內外市場。故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的建立應與完善承包制度同步進行。
二、處理好土地流轉與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關系。
當前,在我國由于農業基礎薄弱,經濟和技術投人困難,應鼓勵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這有利于把資金、技術帶進農村,把農產品帶進市場。如公司十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工農產品的聯合生產經營,可以實現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實現農業的規?;a、企業化經營。從長期來看,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是一個趨勢,但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土地經營的規模不可能在短期內有較大的改變。目前的情況是承包土地的經營規模小,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逐步改變大多數人口在農村的國情,發展土地的規摸經營。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城市化的水平會逐步提高,這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向城鎮的轉移還面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例如就業和經濟收入的穩定性問題等。因此,在無法為農民提供全面的社會保障的前提下,必須保證農民擁有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是農民家庭保障的最基本的經濟基礎。
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是加快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是提高農村經濟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平臺,優化資本組合,整合生產要素,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現代農業,把零星的土地從農戶手中集中連片,按效率原則重新配置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業生產新技術和新型農具的推廣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生產率,而且解決了土地細碎化、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閑置等問題,改變了以往農戶分散經營的缺陷,使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使農業生產逐步走上“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道路,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土地的高效率性、高收益性,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
1、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一是農民轉出自己承包的土地,從傳統農業中轉移出來,改變原先“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的兼業化狀態,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安心地從事其他二、三產業及外出務工。二是農民以土地入股開展股份合作經營,或以其他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參與土地流轉,獲得高收入。三是農民可以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打工,在參加分紅的同時,又有打工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群眾的收入水平。
2、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能夠增強農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在發展現代農業的今天,一家一戶的傳統土地耕作模式已經束縛了農業的發展,存在較多弊端,主要表現在:生產規模小,效率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積極性低。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推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將土地參與流轉,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土地經營方式,實現了由分散經營,逐步向規?;⒓s化方向的轉變,促進了農民土地的有效集中和專業化生產,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收益率;另一方面,在各種合作組織的帶動下,土地集約經營有了競爭力,能夠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和市場風險,增強了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能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土地流轉使土地經營權集中,有利于籌措資金,加大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投資,實現土地綜合開發。有利于提高土地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實現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有利于修道路、興水利、建科研基地、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有效利用土地,從而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