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沖
【摘要】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為單位,在精心勘察設計基礎上布置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林業措施、工程措施做到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形成綜合防治體系。達到山清水秀、土壤改良、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資源的目的。
【關鍵詞】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成效;鹽池縣
一、概況
鹽池縣地處寧夏東部,陜、甘、寧、蒙四省交界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總面積8861平方公里,全縣耕地面積133萬畝,境內地形復雜,年平均降雨量280毫米,蒸發量達2100毫米,水資源缺乏,土地流失嚴重,極大限制當地群眾的經濟發展。全縣按照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要求,以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實效的方針,堅持以山、水、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制定措施,抓出成效。
二、具體措施
1.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立不同類型的開發治理模式
黃土丘陵溝壑以小流域為單位,山、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綜合配置。基本農田、水保林草、生產道路、小型水保工程、溝道工程建設統一布設,一次到位,規模治理,建立完整、綜合、高效的防護體系。項目區以骨干工程為骨架,大中小配套,攔、蓄、排結合,形成溝道群體防護體系。結合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禁封政策,筑壩攔蓄,主溝生產,支溝滯洪,上游攔蓄,下游生產,庫壩結合形成水土保持體系。通過水保措施,建立滯洪調蓄的防洪體系,發揮群體關聯的效應,變害為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達到山清水秀,土平人富的目的。流域內以壩代橋。既解決了生產道路,又實現了淤地種田。為當地群眾帶來了觸手可得的實惠。小流域治理以天然次生林草為依托,堅持以封為主,封造結合,充分利用大自然修復功能,逐步構建生態旅游經濟圈.在措施布局上根據自給型農業,突出當地優勢,采取生物措施林、草結合,為生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強技術隊伍建設,提高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能力和服務水平項目
組織了一批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吃苦耐勞的建設隊伍,專門從事勘察、設計、施工、驗收、培訓和管理工作。在治理過程中嚴格按規劃設計實施,將年度計劃任務落實到流域、地塊和門戶,整合機械、勞力優勢,協調解決骨干工程“三通一平”工作,農牧、林業、草原、水利實地考察制定具體方案,推廣抗旱覆膜,集水微灌,梯田培肥,牧草林種植栽培技術,提高了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含量,從而達到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的目的。
3.整合資金確保工程發揮效益
小流域治理主要依靠國家的投資扶持,治理項目啟動后縣政府發動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多方籌集建設資金,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從事項目建設,水利水保部門制定規劃和資金落實,實施主干工程,坡改梯及小型水利工程,林業、草原在項目建設中按照要求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封則封的原則,農牧部門大力推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作物耕種。,形成山、水、路、林、草綜合治理,實行項目資金拼盤,部門聯動,使小流域投資一次到位,一次建成,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標準,實現治理一條流域,發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實現早日脫貧目標。
4.加強組織領導與項目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為了各項工程任務落到實處,縣政府簽訂了水土流失防治責任書,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各級黨委、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合作并作為效能考核的一部分內容,為項目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為確保工程質量,工程實行招投標制和項目監理制,聘請有資質,有經驗的監理單位,全方位全過程監理。工程項目建設單位不定期巡回檢查,促進度、抓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采用先進科技手段進行驗收。
5.加強資金管理嚴格執行審計制
鹽池縣十分重視小流域綜合治理資金的管理,配置專職會計,設置專賬,在資金撥付中嚴格按照施工進度和施工合同,經監理單位審查簽字,建設單位驗收核實,有關項目負責人簽字后,會計按核撥單撥付工程款,從程序上保證專款專用。同時區、市、縣審計部門把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列為專項資金使用,作為重點審計對象,加大審計監察力度,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三、取得成效
1.蓄水、緩防、防沙能力提高。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坡地改平地,有利于大型機械耕作,優化產業結構,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糧食產量,緩解人地矛盾,大面積的封禁和林草覆蓋,以及通過坡改梯,挖溝筑埂,建排洪溝渠, 整治坡面等工程措施,提高了治理區的蓄水,緩洪和 攔沙能力.水蓄住了,沙攔住了,既減少了洪水危害 又提高了抗旱能力,并減少雨水對上壤的侵蝕 通過治沙造林、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全縣200多萬畝沙丘披上綠裝,林草覆蓋率達70%以上,鹽池實現了人進沙退、生態逆轉,實現了從“沙漠縣城”到全國防沙治沙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的美麗轉身。。
2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增加。根據《鹽池縣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總體規劃》等指導性文件,制定“以水調結構,以水定產業,以水定規模”的總方針,鹽池縣從水保治理農業節水入手,不斷探索完善機制,大力推進揚黃、庫井灌區節水改造,全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由2007年的0.4萬畝發展到目前的24.2萬畝,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庫井存水量增多,灌溉面積增大,地表徑流大幅度減少,區域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生態系統功能增強,區域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提高,恢復植被,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3.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糧食單產,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綜合治理后,保水保土,耕作層土壤增厚,肥力提高,流域面積增大,增加水澆田面積,使低產田變成旱澇保收的高產田,促進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