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瓊
學校的發展依賴教師,教師的成長依靠學校生態。單純的校本研修和片面強調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都無法讓教師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教師成長要重新認識的幾個觀念
教師成長生態的重建源于各教育主體觀念的改變,在此基礎之上,策略才可能是可行的、有效的。當下,教師成長需澄清以下幾個觀念。
1.應試教育是教師成長的天花板
朱永新發出“重申教師職業之天命”的呼喊,他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中國超速現代化進程對人的異化的背景下,教育應試主義與市場主義合謀的結果。對競爭的病態強調會導致師生陷入“囚徒困境”,使教師一天天地被格式化,喪失了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永恒探尋。
資中筠說:“應試教育再不改良,人種都要退化。”退化的不光是學生,還有教師。它把教師釘在試卷和分數上。應試教育扼殺了教師的主體追求,扼殺了愉悅的師生關系、同事關系,扼殺了教育學術的生長。白熱化的應試教育不是教師發展中應注意的背景,而是教師發展的敵人。
2.學校是教師成長的第一現場
我國應該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體系最完備、手段最豐富的教師教育系統,包括專業的師范教育院校、四級官方教研機構、教育學會、各種培訓項目等。但是并沒有比較認可的判斷認為我國的教師教育是全球最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學校才是教師成長的第一現場,教師成長依賴于學校生態,而這個龐大的系統的營養不能完全滲透進學校生態。
3.精神成長是教師成長的首要問題
教師發展分為精神成長和專業成長兩個方面,而精神成長是專業成長的基礎和動力。精神成長源自教師內心的覺醒,覺醒后的教師才不再把教學當成“稻粱謀”,而轉向意義的追求,覺醒后的教師才會將教育當成事業乃至志業,教師的專業成長才會真正發生。
為教師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學校生態
校長要調用方方面面的力量,將校內外各種因素優化組合,創造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校園生活,為教師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學校生態。
1.重建教師主體地位,將發展權還給教師
讓教師分擔行政權力。柔性管理是教師回歸學校的第一步。學校向學術骨干和一線員工大量分權,學校領導層以及行政部門的行政管理權大量收縮,將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改變為網狀交互式權力結構,學校管理由懲戒變為鼓勵,由目標變為理想,由指令變為指導,由外驅變為內驅。
讓教師發展成為內在需要。只有對于主體性強的教師,發展才是“內需”。學校構建實施“崗位制校本科研”模式,將課程內容教研化,研究行為日常化,形成了全校熱愛教育、鉆研教育、交流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圍。
2.重建教師共同體,避免過度競爭
制度設計拒絕惡性競爭。學校在設計競爭和評價時有幾條明確的理念:一是不能將敵對式商業競爭引入到教育事業發展和教師發展中來,要過濾“有你無我、你上我下”的淘汰式競爭;二是涉及到第一類競爭時必須做到公正、公開、透明;三是鼓勵個人出頭的同時更鼓勵團隊共榮;四是鼓勵在發展和創造上競爭,同時鼓勵在名利上退讓。
松綁教師,重申教師學術自由和學術自尊。學術自由是教師的生命。為了緩解應試壓力,學校探索實施應試與素質雙優的現實路徑。在學段上明確“2年素質+1年應試”,前兩年禁止周考、月考,學校不以應試成績為唯一評價依據,學校崗位設置與聘用實施細則35項加分中只有3項涉及應試成績。用各種方式鼓勵教師讀書、做教育研究,學校并不要求統一的課堂模式,而是鼓勵個性和特色課堂。
重建非行政介入的、基于教師共同目標和興趣的學術組織和學術小團隊,讓教師共生共榮,各項目團隊已經成為教育學術明星的孵化器。
好教育終究是好教師帶來的。重建教師成長生態,促成教師生長,這是教育最大的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