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朝陽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但是,只要有競爭就會有成功和失敗。社會心理學研究證實,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敵意。
如何改變競爭消極的一面呢?需要改變競爭的機制,變“你上我下”的惡性競爭為“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競爭。讓孩子們明白競爭只能一方受益,而合作可以達到共贏的效果,讓孩子把同學當作伙伴,而非對手,實現共同成長。
1.改變機制,良性競爭
我們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要促進良性競爭習慣的培養和形成。為此,我們要建立一個良性的競爭機制。這個機制應該公平、公正、公開。公平,即學校要對每個學生一視同仁;公正,即學校要建立公正的競爭機制;公開,即學校的競爭是對全體師生而言的。
因此,對于各項評比競賽,我們都盡量采用“達標”的方式,即設立條件和標準,孩子只要能達到這個標準,就能獲得獎項,不受名額限制。這樣鼓勵學生與“標準”競賽,而不是與同學競賽,不斷地挑戰與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都愿意看見甚至幫助其他同學一起達標,希望大家都好而不是自私地只想自己好。
另外,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過程中,要培養孩子健康的競爭心態,讓孩子明白有勝利必然有失敗。勝利時,不應洋洋得意,而要想到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終點永遠在前面;失敗時,也不應垂頭喪氣,要找出失敗的原因和努力的方向。
2.競爭對手,亦師亦友
一位資深體育教練曾經這樣說:“競爭對手是每個運動員最好的教科書,誰要想戰勝競爭對手,誰就得向競爭對手學習。”教會孩子善于向競爭對手學習,這不僅是方法的問題,還是視野、思想、境界的問題。對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孩子不應該懷著敵對的心態,而應視為學習的動力、目標、榜樣。引導孩子去學習競爭對手的優點,把對方當成自己學習上突破的動力,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性格,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3.優雅競爭,合作共贏
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互助、合作、分享和樂于助人的精神。讓孩子認識到這個世界不僅有競爭,還要有合作,惟有競爭沒有合作只會造成孤立。
為了形成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競賽,為集體的勝利盡最大的努力。以班、組為單位的智力競賽、體育比賽等,是一種集體競爭行動,要求每個人既要發揮最大的潛能,又要相互合作,使整體獲得成功。目標是既要戰勝對方,但又不能損害對方,孩子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比如平等、公正等,從而促進孩子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形成。從教育效果的微觀角度看,采用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教育策略比單純采用競爭策略的效果要好得多。
編輯 于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