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濤
在生態課堂中,關注人性,強調發展,重視教師、學生、教學環境諸因素的有機整合。《品德與生活》課程應努力創設生態式課堂,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以下是在《水與生命》一課中的具體做法。
1.營造生態課堂環境
生態式的課堂是和諧、民主的課堂。與以往的課堂相比,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講授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為學習和共同進步的學習共同體。如在辯論活動中,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他們的辯論總是圍繞同一水平的不同方面簡單重復,沒有深度,所以互相很難說服對方。這時,需要教師以適宜的方式適時干預。教師舉手問學生:“我可不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得到學生的允許之后提示:“在我發表意見的時候,你們還可以改變主意?!边@樣,教師就徹底把自己變成了和學生一樣的學習者。師生互動之中,學生不斷地有新的認識,也不斷地有人改變主意,孩子們站起、坐下,坐下又站起的過程,說明他們的思維和認知在不斷調整和梳理,直至最終全部坐下,使學生參與起來有些困難的這一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這樣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自主學習、自然體驗感悟,形成自己對“水”的認知。
2.選用生態課程資源
生態式的教學要求課程資源不是單一的,而是優化整合的多方面資源。課本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優化整合資源。本課首先是利用了學生本身的資源,讓他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自由選擇參與辯論;其次是利用了網絡中的科學化資源,如醫生的話、一個蘋果需要的水分等;再次是運用了教材和網絡中的圖片資源,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的水資源狀況;最后還運用家庭和學校的資源,形象具體地指導行為。這些生態內容很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道德體系,激發了學生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促使他們自然地形成了道德行為,并有效地幫助學生轉變了節水的一些錯誤做法和誤區。
3.轉變教與學的方式
生態式的教學形式是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探索、體驗?;顒邮瞧返屡c生活課堂教與學的基本形式,教師要通過設計體驗、探究、交往、操作等活動,把教學目標自然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學習。本節課教學是從學生的原有認知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生活需求、發展需求出發,層層深入,有問答、有辯論、有動手活動,還有小組活動,更把家庭的實踐活動融入課堂。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辯論—剪餅圖—分析中國的水資源—得出節水結論—如何節約用水”,教師尊重學生認知,在他們回答的基礎上引伸、拓展,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在分析判斷的過程中知道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節約用水。
生態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
編輯 李剛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