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怡
質量標準化管理指的是通過制定相應的質量生產責任制來對生產標準化進行規范,進行實現質量標準化的目的。有效的利用質量標準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實現生產企業管理與技術統一,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生產的質量與安全性,進而使得企業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由于質量標準化管理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目前各方面的建設還存在許多不足,本文首先對現代質量標準化理論與方法進行簡要介紹,并對我國生產企業質量標準化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對如何利用質量標準化管理來提升質量監督效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希望能為相關質量管理部門提供參考。
質量標準化管理 監管
質量標準化管理不僅可以使生產企業實現管理與技術有效統一,而且還能夠使企業的生產過程更加安全,產品質量更好,最終推動企業的快速發展。我國質量標準化管理面臨著起步晚,發展滯后等問題,隨著質量標準化管理的進一步運行,在規范的過程中要以質量標準理論和國家相關管理制度為根本,結合當前我國企業的生產狀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符合實際要求的質量標準化管理模式,進而提升質量監管的效能。
現代質量標準化管理理論和方法
質量標準化管理必須要以科學有效的方法以及合理的觀點,從質量標準化管理思維模式、認知方式、管理理念出發,大膽探索,對質量標準化管理理論與方法進一步完善和創新。盡管我國質量標準化管理體系起步相對較晚,但是到目前為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管理方法方法超過十種,按照方法側重點的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質量標準化管理理論方法
在企業的安全生產中,要想確保質量標準化生產的順利進行,就需要對生產過程的階段性進行合理劃分。生產過程中質量管理方法最傳統的是PDCA循環法,主要包括計劃、執行、檢查與調整四個步驟;而當前較為流行的是卓越績效法,卓越績效指的是通過綜合的組織績效管理方法,使組織和個人得到進步和發展,進而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和能力.為客戶和其他相關方創造價值,并使企業持續獲得成功。卓越績效標準中,質量的內涵不再僅僅限于產品、服務質量,它更強調“大質量”的概念,由產品、服務質量擴展到工作、過程、體系的質量。
(2)質量標準化管理實踐方法
在企業質量標準化管理過程中,要盡量詳細列出生產管理的對象和內容,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對象和內容提出科學合理的要求,包括生產環境、生產設備、企業制度、生產人員、原材料控制、工藝技術文件、關鍵控制點等等,從而實現企業質量標準化管理的縱向內容全覆蓋。
目前生產企業質量標準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根據國家質監局的要求,對生產企業質量標準化要求在2011年就已經開始實行,各行各業要配合當地政府逐步推進企業質量標準化建設。但是我國質量標準化管理的起步比較晚,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相關的深入運行,突顯出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質量標準化體系有待完善
當前我國對化學品生產、礦山開采、煙草制作、機械加工等行業提出了新的質量標準化要求,同時在食品安全、酒水制作、商場、服裝生產、酒店管理等等領域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評定標準,相關質量標準化下發的方式主要兩種,一種是通過當地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發到向的生產企業,另一種是要求生產企業對現有的質量標準化管理體系進行完善。無論是哪一種下發方式,都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比如:國家制定的質量標準化,主要針對的是企業質量標準化工作的效果的總體要求,這就要求企業必須細化本身的管理要求,包括具體的生產流程、安全工作、記錄、報表等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建立統一的標準化模式。
(2)企業質量標準化管理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模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使得我國各行各業之間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結合現代質量標準化管理理論和方法,建立一套適合本企業發展的質量標準化管理模式。但是當前我國傳統的質量標準化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使得各行各業把發展重點放在如何充實管理要求,完善生產過程中,而沒有房子如何建立統一的質量標準化管理模式上,導致質量標準化管理很難順利進行。
(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質量標準化管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不但涉及到生產企業的人員配置、生產設備、生產材料、生產環境,還需要考慮到生產過程中各方面的內容。不單單需要質量管理部門,還需要企業部門和企業全體人員都參與到其中,才能保證質量標準化管理順利進,從而保證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我國質量標準化管理起步比較晚,目前很多企業還是通過辦公室自動化系統和生產管理系統來出了相關的信息和資料。
優化質量標準化管理提升質量監管效能的措施
(1)優化政府監管機制
質量標準化管理對我社會的穩定有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監管機制,達到優化質量標準化管理的目的,從而提升質量監管效能。首先,國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質量標準化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封閉循環的方式,充分發揮政府的功能,保證質量標準化管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次,政策引導,通過政策引導可以提高企業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的積極性,并在把相關的責任落實到實處,同時通過政策引導還能保證生產企業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實現合理的分配。
(2)建立完善的行業指導評審機制
根據行業主管部門的分類指導和分級監管,制定完善的行業指導評價機制,思考如何利用認證加大企業質量標準化的推行力度,同時將評審工作與監管工作職能分離,確保評審的準確性和監管的有效性,是實現質量標準化管理最有效的辦法。
總結
質量標準化管理對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具有非常大的影響,關乎著一個企業的生存,因此企業在不斷發展中,一定把質量標準化管理放在重要位置,進而逐漸增強企業的質量標準化管理的水平,提升質量監管的效能。
[1]陳宇,朱明亞,張帆.風險管理視角下的質量安全監管芻議[J].質量與標準化,2017(7):41-44.
[2]沈偉民.市場監督管理所標準化建設推進路徑[J].質量與標準化,2017(2):9-11.
[3]賈小紅.強化管理質量技術監督行政服務的標準化[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3(6):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