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
摘 要:音樂與舞蹈是具有緊密聯系的,中國民樂在審美內涵上與中國古典舞有著共性與關聯,它們在融合呈現時傳達出眾多統一的中國傳統審美觀,探析兩者的關聯能夠更好的幫助舞者借助音樂的內涵表達舞蹈的意蘊。
關鍵詞:中國民樂;中國古典舞;審美關聯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在舞蹈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舞蹈的伴奏音樂,決定了該舞蹈的內涵、結構、風格、氣質等等,因此舞蹈與音樂的結合本就是相濡以沫、共榮共生的。中國民樂作為中國古典舞的伴奏音樂,為舞蹈提供了能體現獨特中國傳統審美的意蘊,因為兩者本身的根都深扎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沃土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著它們的根本,這使民樂與古典舞有著眾多傳統文化審美的關聯。
一、節奏與旋律特點凸顯的傳統美
李澤厚在《試談中國的智慧》中說“中國哲學無論儒、墨、老、莊以及佛教禪宗都極端重視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深受哲學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美學也是一脈相承,它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傳統音樂的獨特審美,作為音樂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音樂在節奏和旋律上也因此呈現出獨有的特點。
在節奏素材上民樂喜用豐富而錯落的語匯,少用時值均等的、理性的平衡感。不同于西方古典音樂以規整、邏輯性和理性為美,而是多以切分音、附點音符、休止符弱起節奏等來營造感性之美。這與中國傳統文學中的“顧盼生輝、欲說還休、猶抱琵琶半遮面”等表達的是同一種含蓄、搖曳的美,以參差的節奏“化實為虛,化虛為實,虛實相生”,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在音樂旋律上,與西方古典音樂注重和聲層次與音樂的厚度不同,中國民樂非常強調音樂線條的描繪,因此音樂的旋律性非常強,它通常用不同的樂句勾勒出各種弧形的線條,流暢而圓潤,在樂句上講究“起、呈、轉、合”,環環相扣又互為補充,統一和諧,非常符合中國周而復始、天人合一、社會大同的傳統哲學觀。
在這樣的音樂映襯下,中國古典舞“圓潤流轉”的美學風格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配合音樂節奏的“緊打慢做”、“慢打緊做”,就是古典舞從中國戲曲中學習的特有的節奏配合方式,它以節奏為范圍卻又不固守節奏,流暢自如又一氣呵成。又如古典舞中的翻身技術,它在“擰、傾、圓、曲”的動作體態中,無論在單位時間內進行多少持續的翻轉動作,都是以在流動的過程中回歸原點為核心,崇尚“劃圓”藝術,體現萬物歸宗、萬象合一的境界,與民樂的節奏與旋律配合,沉淀著中國古典舞的圓融之美。
二、技法與音色呈現的動律美
在中國樂器的演奏中,不同的樂器因其構造、材質、音質的不同,會具有不同類型的音樂形象塑造功能,而同一類樂器由于音色和演奏方法的不同也會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音樂指向,這為古典舞的舞者提供了多種姿態形象的塑造可能。
彈撥樂器的音色顆粒感強,善于細膩、俏皮的形象呈現,管弦樂器音色纏綿婉約,適用于音樂旋律部分的表現,綿柔流暢。而無論哪種類型的樂器,在增加了特殊的裝飾音與滑音后,通過揉弦、按壓等技法都能使余音莞爾、悠遠綿長,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中國式含蓄、細膩的內在韻味。如管弦樂器二胡,在部分音頭處加上裝飾音,由裝飾音再按滑到主音,會加強吟揉感,《二泉映月》里就有大量的這樣的裝飾音,輔助表達著作者的哀怨與嘆息。
根據音色的不同特性,彈撥樂的顆粒音質會更容易營造細膩婀娜的形象,清麗可人,如出水芙蓉、嬌嫩欲滴,通過古典舞的“手、眼、身、法、步”,借助“沖、靠”的技法配合彈撥樂的音質,傳達“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傳統動律之美。如彈撥樂演奏版的《愛蓮說》的舞蹈音樂,第一個音樂主題用彈撥樂器琵琶的音色來演奏,慢奏時一顆顆彈挑的音晶瑩剔透,如荷葉上的一粒粒露珠,配合舞蹈演員帶著吐納的抬手與壓腕,顯得格外的柔美。弦樂纏綿,管樂瀟灑,古典舞的“提沉”技法在呼吸與肢體的配合中一張一馳,內斂與灑脫、剛柔并濟,如水墨畫一樣潑灑自如、剛柔相生,傳達著中國傳統審美的雅韻與意趣。
三、意境營造的空間美
在中國的傳統審美中還追求“形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想象空間,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和神似與形似的統一。
在中國民樂中,配合意境的方法很多,如樂曲開頭的散板部分,一般多用到自由的節奏與添加延長記號的長音,這些都要求演奏者根據樂曲的創作背景和需要表達的情緒做感性的音樂處理,長音部分的留白正是為了給聽眾留下想象的空間,去體會余音繚繞的意味。如民樂《春江花月夜》的開頭散板音樂,三個音一組依次緩緩的流淌出來,由慢起漸快再到漸慢,由琵琶主奏的音色清麗婉轉,帶著演奏者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自由的營造出江畔月夜的迷人景致,這樣的音樂停停走走,大膽的休止符運用為音樂留出大段空白,而這也給古典舞的演員留出了大量的空間,為動作游走間的擰和傾留出了氣口,讓演員的形神相融,神韻更舒展。再如揉弦部分震顫的音色表現的搖曳的音樂形象,也是為了在吟揉的尾音處產生令人意猶未盡的空間美。
古典舞的動作上身與下身處于擰傾的狀態中,在動作與動作的連接中需要極強的肢體控制力,而在控制肢體游走的過程中“收”和“放”是肢體連接和發力的關鍵點。而用肢體描摹場景和意境時,配合音樂的“收放”自如,更是將動作點線結合,在有限的舞臺空間里延伸了觀眾的想象空間,形成了寫意的空間美。
無論中國民樂和中國古典舞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技法,它們都在教學與舞臺實踐中深刻的體驗著中國的傳統美學,從而由內而外的呈現著中國的傳統美。中和、剛柔、氣韻、虛實、意境……這些在民樂和古典舞中都有著各自傳承的體現,也正因它們之間的諸多審美關聯,使民樂與古典舞相輔相成、互為成全,民樂為古典舞提供了統一體系的音響依托,而古典舞將民樂所要表達的意境以肢體形象外化而出,從而產生了迷人的審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