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歷史,不難看出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有不同的發展方式。科學技術發展為取代式,有了新成果,舊的或早或遲就會被取代。有了拖拉機,鐵犁、鐮刀等會被取代;有了電子計算機,打字機會被取代。然而,文學藝術的發展和科學技術不同,為積累式。唐詩不能取代《詩經》《楚辭》《樂府》,宋詞、元曲也不能取代唐詩,沒有《詩經》《楚辭》《樂府》,就不會有唐詩,不學習唐詩,也創作不出宋詞、元曲來。今天的詩人,要想取得成就,不能不學習古代詩詞。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遺產,也不能讓它隨著經濟形態的變遷而消失。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就可能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園,本民族的文化藝術,也很難有所創新、有所發展了。
人類歷史還告訴我們,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本條件。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一些民族,如匈奴、鮮卑,都由于民族文化的消亡而消亡并退出了歷史舞臺。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隨著經濟發展,各國、各民族間交流的日益頻繁,生產手段和生活狀況的變化,傳統文化亦在大量流失。在這種形勢下,學者們普遍認為,只有那些能夠保存、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民族,未來才能發展、壯大;而不能保存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可能會像歷史上的許多民族一樣,逐漸走向消亡。正因為如此,對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個民族來說,保存、傳承先輩留下來的包括傳統音樂在內的民族文化遺產,實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為了傳承祖先創造的音樂作品,自南北朝以來,我國曾經使用包括文字譜、減字譜、燕樂半字譜和工尺譜等多種不同的樂譜,這些樂譜雖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大多能比較清晰地記錄我國傳統音樂中的“腔音”。然而,自20世紀初我國以西方為楷模建立起音樂教育體制后,放棄了中國傳統樂譜及其讀譜方式,大力推廣歐洲傳來的五線譜和數字簡譜。這種只教西方樂譜不教中國傳統樂譜的做法,已經大大影響了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君不見目前在各種音樂專業院校中,不僅作曲理論、美聲和民族聲樂教學西化,甚至連除古琴以外的民族器樂教學也都西化了。古琴教學之所以還能夠依照傳統的路子走下去,是因為古琴,也只有古琴至今還在沿用唐代發明的減字譜。
有鑒于此,王亮先生立足于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實踐,在努力學習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對西方唱名體系進行民族化的改造,探索出中國民族旋律潤腔讀譜方法,架構起一種具有中國音樂特點的讀譜系統。
王亮從中國音樂學院深造返晉后,在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多年,他在扎實的田野工作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的案頭工作,對民間流傳的讀譜法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這種新的讀譜法,寫出了這本著作。
王亮發明的潤腔讀譜法雖新,卻是建立于中國音樂傳統之上的,它把中國傳統音樂自身讀譜規律和西方傳來的簡譜讀法、五線譜首調讀法結合起來。他發明出這種讀譜法,實屬不易。將它用于教學實踐,更是一個創舉。他的這本著作將要出版,更可喜可賀。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讀譜法屬于視唱練耳課的教學范疇,而這門功課又是整個音樂教育的基礎課程。因為王亮的這本著作是首次對讀譜法的民族化進行全面研究的成果,所以是視唱練耳課教學歷史乃至中國音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王亮的創新精神十分值得重視。
由于是初創,此書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用于教學實踐,也可能會遇到種種困難。然而無論如何,它的出版應當引起學術界、特別是音樂教育界、音樂理論界和音樂學界的廣泛關注。
是為序。
作者簡介:杜亞雄(1945-),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杭州育華學校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