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恢復的影響
徐軍
目的探究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10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拋硬幣的方法,正面為觀察組,反面為對照組,兩組各54例。對照組實施生物反饋電刺激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康復訓練。比較兩組產婦產后盆底肌電壓、盆底肌張力效果及并發癥情況。結果對照組產婦產后42 d、3個月、6個月盆底肌電壓均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盆底肌張力恢復總有效率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尿失禁、膀胱脫垂、子宮脫垂、直腸脫垂發生率均比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能有效提高產婦產后盆底肌電壓及張力,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減低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顯著。
生物反饋電刺激;康復訓練;產婦;盆底肌功能
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礙是臨床產婦產后常見癥狀,其主要是因產后盆底肌部位相關組織結構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及缺陷,促使以盆底肌為基本依托的盆腔器官出現壓力性尿失禁、脫垂等并發癥,不利于產婦產后身體恢復[1]。有相關報道中指出我國成年已婚已孕婦女中患有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礙綜合征約占45%,嚴重影響著我國女性的日程生活[2]。目前臨床多采用生物電刺激療法來幫助產婦恢復盆底肌功能,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因該方法在產后預防并發癥發生方面效果不理想,此外產婦出院后無法實現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不利于產婦后期盆底肌功能的恢復,因此其缺乏一定連續性,而康復訓練是一種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產后康復方法,且在產婦出院后可在家繼續進行后期康復治療,保持治療的連續性,后期治療效果更佳。根據黃潤強[3]等人研究中表明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聯合康復訓練可以降低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并改善盆底肌功能。故本研究將進一步探究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10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順序,采用拋硬幣的方法,正面為觀察組,反面為對照組,兩組各54例。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8.46±3.38)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54±1.32)周。觀察組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7.86±3.24)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34±1.24)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1)所有產婦產前檢查、胎心監測均表示產婦妊娠正常;(2)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3)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無精神障礙;(4)所有產婦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1)年齡<20歲,年齡>40歲;(2)嚴重心臟病、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者;(3)子宮惡性腫瘤、子宮肌瘤、卵巢腫瘤手術史者。
對照組實施生物反饋電刺激法,方法如下:使用PHENIX USB8神經肌肉收縮反饋治療儀,根據產婦初始盆底肌張力進行反饋性電刺激治療,治療初始應以喚醒患者盆底肌深層及淺層肌肉收縮的立體感覺,因此應將頻率調整為50 Hz,脈寬設置為250 μs,電流強度可根據產婦自身感覺進行調整,以產婦感覺到肌肉跳動但未有不適為宜;其次進行I類肌纖維收縮功能進行有效鍛煉,將頻率調整至8~32 Hz,脈寬調整為320~740 μs;第三步進行II類肌纖維鍛煉,頻率調整為20~80 Hz,頻寬調整為20~320μs。2~3次/周,20~30 min/次,連續治療2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康復訓練,方法如下:在產婦產后第2 d,對產婦進行統一康復訓練講解,并將鍛煉動作要點進行詳細解說,并通過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將鍛煉要點以視頻方式在群里公布,為產婦出院后期進行康復訓練做好基礎,此外也對產婦具有一定的監督作用。指導產婦取平臥位,將雙腿稍彎曲做出分開狀,正確指導產婦進行收縮肛門并持續6~8 s,在進行呼氣時保持放松狀態,產后2~4 d鍛煉量保持適中,以不影響產婦正常休息為準,但要求必須在出院前充分掌握運動要點;并在產婦產后6周后進行盆底肌功能鍛煉,告知產婦保持站立姿勢,將兩腿打開保持距離在肩寬2倍以上,緩慢的收放盆底肌肌肉,并同時進行下蹲及起立動作;之后進行提肛鍛煉,提肛鍛煉時進行大步跳躍、小步跳躍、及原地沖刺跑運動等。每次鍛煉20 min,3次/d,堅持鍛煉16周。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電壓恢復情況,使用康復治療儀對產后42 d、產后3個月及6個月盆底肌電壓進行檢測,并準確記錄檢測數據。
(2)比較兩組盆底肌張力恢復情況,盆底肌收縮力判定標準:顯效:恢復正常,盆底肌完全有力收縮對抗;有效:基本恢復正常,盆底肌出現短暫性完全對抗;無效:盆底肌功能失調,盆底肌收縮完全或不完全沒有對抗[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3)比較兩組產后并發癥,包括:尿失禁、膀胱脫垂、子宮脫垂、直腸脫垂。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產婦產后42 d、3個、6個月盆底肌電壓均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電壓對比(±s,μV)

表1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電壓對比(±s,μV)
組別 產后42 d 產后3個月 產后6個月對照組(n=54) 7.15±1.02 8.03±0.88 13.34±4.46觀察組(n=54) 7.65±1.18 14.01±2.06 26.03±5.34 t值 2.356 19.617 13.103 P值 <0.05 <0.05 <0.05
對照組盆底肌張力恢復總有效率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盆底肌張力恢復效果[n(%)]
對照組尿失禁、膀胱脫垂、子宮脫垂、直腸脫垂發生率均比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n(%)]
孕產婦隨著妊娠期不斷的增加,盆底肌組織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臨床自然分娩過程中因肛提肌被撕裂、會陰處被損傷等原因,對產婦盆底肌造成機械性的損傷,但也有部分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盆底肌組織神經受到牽拉等其他外力影響,導致產婦盆底肌神經受損出現萎縮,間接性的造成盆骨肌肉損傷,影響產婦后期盆底肌功能正?;謴停虼朔置涑蔀橛绊懪璧准」δ軗p傷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5],故在產婦產后及時進行有效的盆底肌康復訓練,避免發生子宮脫垂及尿失禁等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產婦產后42 d、3個月、6個月盆底肌電壓均比觀察組低,盆底肌張力恢復總有效率比觀察組低,并發癥發生率比觀察組高,表明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能有效提高產婦產后盆底肌電壓及張力,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減低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顯著。其原因為觀察組實施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其中生物電刺激療法可以有效的利用生物反饋技術,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受損程度進行評估,進而根據產婦身體具體情況對脈寬及頻率進行設置,而電刺激能有效喚醒損傷的神經肌肉,促進損傷肌肉力量及彈性盡快得以恢復,并通過治療過程中肌電流強弱信號的反饋,學習肌肉的收縮,進而進行有效的自我鍛煉,最終達到治療目[6]。而盆底肌功能康復訓練是一種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及連續性的運動鍛煉模式,能夠有效保證出院后康復鍛煉的連續性,通過循序漸進的鍛煉方式,提高對盆底肌肉張力及力量強度,進而促進盆底肌部位的血液循環,幫助提高患部肌肉收縮力,并降低產褥期子宮脫垂、產后感染及后期尿失禁等一系列產后綜合征[7]。此外康復訓練相比較生物電刺激療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該訓練方法不需要醫療儀器的輔助,產婦出院后在家也可自行進行盆底肌鍛煉,其長期治療效果更佳。因此兩者結合,相互補充,使臨床產后康復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能夠保證在改善產婦盆底肌功能同時也有效控制及預防產后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脫垂等并發癥的發生,進而促進產婦產后的康復進程加快,提高產后治療效果,并利于產婦產后的長期恢復,改善產婦產后生活質量。根據林蓓蓓[8]等人實驗結果中顯示,產婦產后尿失禁7.10%,與本研中尿失禁的5.56%存在一定的偏倚,分析原因可能與康復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時間等因素相關,后期仍需進行長時間、大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能有效提高產婦產后盆底肌電壓及張力,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減低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顯著。
[1] 連榮麗,劉世秀,李芬. 盆底肌鍛煉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對產后盆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2):187-189,222.
[2] 孫利,沈孟榮,陳東穎,等.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鍛煉對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療效[J]. 安徽醫學,2017,38(1):81-83.
[3] 黃潤強,趙亞娟,崔明華,等. 綜合康復訓練聯合電刺激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的影響[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6,11(2):177-178.
[4] 梁曉麗,譚燕萍,譚健坤,等. 生物反饋陰道松弛電刺激聯合Kegel訓練對孕產婦分娩結局及產后盆底肌恢復狀況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6,11(12): 1839-1843.
[5] 韓煒. 盆底肌肉康復器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干預圍產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7):3456-3458.
[6] 李明群,董金菊,王華,等. 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盆底訓練在產后盆底康復的臨床意義[J]. 浙江臨床醫學,2015,17(12):2086-2088.
[7] 謝曉敏. 應用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1): 1182-1184.
[8] 林蓓蓓,祖月娥,范幸,等. 盆底肌鍛煉聯合電刺激及生物反饋治療產后盆底肌力下降的療效分析[J].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2015,21(6): 545-548.
The Effect of Biofeedback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in Postpartum Women
XU Ju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Xinglin Branch Hospital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restoration of pelvic fl oor muscle function in postpartum women.Methods108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throw coin, positive was observation group, obverse was control group, 54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lvic fl oor muscle pressure, pelvic fl oor muscle tension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control group 42 d, 3 months postpartum pelvic fl oor muscle voltage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recover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ension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trol group, urinary incontinence, uterine prolapse, bladder prolapse the incidence of rectal prolapse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Biofeedback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pressure and tension, promote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recover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complication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remarkable.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parturient; pelvic fl oor muscle function
R714
A
1674-9316(2017)20-0052-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0.027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婦產科,福建 廈門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