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斌*,秦國民,馬麗英,高宗華,李嘉霖
(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醫學成教學生的特點分析及增強學習效果的策略探究
張懷斌*,秦國民,馬麗英,高宗華,李嘉霖
(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繼續醫學教育已經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終身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繼續醫學教育的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成教學生發展的特點。為提高成教學生的培養質量,有效解決成教學生的學習困難,對我校繼續教育學院150名成教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成教學生自身特點和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增強成教學生學習效果的相應策略,希望能夠為解決成教學生的學習困難、增強學習效果提供借鑒。
醫學;成教學生;特點;學習效果
繼續醫學教育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終身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1]。但隨著繼續醫學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繼續醫學教育的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成教學生的發展特點,其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彌補繼續醫學教育培養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克服成教學生學習的困難,提高成教學生的教育質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成教學生的生源情況、學習特點也越來越復雜。面對成教學生特點的變化,我校繼續教育學院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設計及教學大綱的制訂等方面都在不斷加以完善、優化。為了更好地提高成教學生的學習質量,課題研究人員對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的部分成教學生進行調查,現介紹如下。
本次調查采用自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對象為繼續教育學院2015級臨床、檢驗、藥學等專業的成教學生,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問卷。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問卷分別從年齡、學歷層次、醫院層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目的、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等方面進行調查,結果見表 1~2。

表1 成教學生的一般情況

表2 成教學生的工作、學習情況
3.1.1 性別比不均衡 從調查結果看,女生人數占到了67.5%,是男生的2.1倍。成教學生中已經結婚的占到了96.5%,而且在調查中了解到,已婚的學生絕大部分有孩子,少數有兩個孩子,家庭負擔比較重。除了工作以外,他們在照顧家庭上會花費較多的時間,這樣學習的時間就會減少,精力就會分散,學習效率較低。
3.1.2 年齡偏大,家校距離較遠,工學矛盾突出 從表1結果可知,成教學生小于36歲的占22.2%,大于45歲的占11.8%,36~45歲之間的占到了66.0%,年齡普遍偏大。從年齡結構上也可以看出,多數成教學生正好處在一個負擔比較重的階段,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從而導致家學、工學矛盾比較突出[2]。在調查中也發現,成教學生的家往往距離學校較遠,不可能長時間在校學習。另外,大多數學生在鄉鎮衛生院工作,他們的網絡條件較差,網絡技術不熟練,這也給他們的網絡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3.1.3 學歷層次較低 在被調查的成教學生中,學歷普遍較低,中專學歷占到38.6%,大專學歷占到61.4%。在具有大專學歷的這部分成教學生中,第一學歷大部分也是中專學歷。這決定了他們的知識水平較低,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在學習較高層次的理論知識時有些困難。例如,在學習化學時,他們的基礎非常薄弱,還要復習、補充高中化學知識,這樣他們的負擔就更重了。因此在制訂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時,要充分考慮成教學生的這一特點,有效增強學習效果。
3.1.4 學習目標明確,目的性強 表2的調查結果顯示,58.3%的成教學生來自鄉鎮衛生院,41.7%來自縣級醫院;成教學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學歷、晉升職稱、提升自己的能力,少部分是為了調動工作。在調查中發現,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能力的成教學生占到了98.8%,這充分說明成教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意識,學習目標明確,目的性強[3]。而且36~45歲之間的成教學生往往在一線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使他們接受實踐技能操作的學習更容易。
醫學成教學生認為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依次是:面授學習不符合成教學生特點;學習時間少,工學矛盾突出;知識水平低,知識結構不完善;網絡技術不熟練;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學習效果不佳;篩選信息的能力不足。因此,要有效增強醫學成教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對現有的培養模式加以改革,具體如下。
3.2.1 倡導“以學生學習、實踐為中心”的理念 在教師隊伍中大力倡導“以學生學習、實踐為中心”的理念[4],充分考慮成教學生的特點和訴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學活動,讓成教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在實踐教學中進行分類實踐,比如某些成教學生對外科學非常熟悉,而對于兒科學、婦產科學比較陌生,那么在實踐時就縮短他們在外科的實習時間,延長他們在兒科和婦產科的實習時間,彌補他們的不足。
3.2.2 制訂適合醫學成教學生特點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 目前我校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培養方案制訂工作,在制訂培養方案時一定要立足成教學生的特點,立足崗位的適用性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對年齡較大、理論學習較慢、技術性需求強烈的成教學生,可適當延長學習年限,降低理論課要求,把重點放在臨床技能提升方面;而對于理論水平較高,業務素質較好的成教學生來說,只要他們修滿了相應的學分,就可以在最短年限拿到相應的學歷和學位,同時適度增加專業課的深度和難度,讓他們在原有的水平上有較大的提高[3]。成教學生的情況比較復雜,因此在制訂成教學生培養方案時,應注重實際,盡量滿足不同層次成教學生的需求。
成教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的為提升學歷,有的為晉升職稱,還有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他們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工學矛盾比較突出,因此繼續醫學教育要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優化課程結構,將基礎與專業、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重點突出實用性和綜合性,在保證教學內容完整、滿足后續課程需求的前提下,科學整合課程體系、內容,節約上課時間,增強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基礎醫學知識時,將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形態實驗學和機能實驗學等11門課程整合成了循環系統功能基礎與疾病,呼吸系統功能基礎與疾病,內分泌系統功能基礎與疾病和感官、皮膚系統功能基礎與疾病等九大模塊,減少了77學時。通過整合,既符合成教學生的特點,增強了知識的系統性,也節約了學習時間。同時,要增設一部分選修課,要將一些實用性強、技術性強的前沿知識融入教學中,使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盡量多學習,多修學分,盡快畢業。
3.2.3 建設資源豐富的網絡平臺,加強網絡信息素養的培訓,為成教學生的網絡學習提供良好服務 我校是一所省屬高等醫學院,學校網站具有豐富的醫學信息資源,完全能夠滿足成教學生的信息需求。我校主要的學習網站包括兩部分:教務處網站的網絡教學平臺和圖書館網站的信息資源。教務處網站的網絡教學平臺將必修課程都納入其中,每門課的教師將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課件、本門課程的重點難點、教學視頻及教師信息等內容都上傳到了平臺,成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知識層次選擇性地學習,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另外,網絡教學平臺還可以根據成教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提醒學生和教師。例如在網站中設置了本次課的作業提示、未學習公告等來提醒成教學生及時完成作業,針對教師也設置了批改作業、學生答疑等公告來提示教師及時批改作業和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增強了互動性,提高了學習效率,解決了異地學習的困難。圖書館網站是網絡信息資源的主要提供者,我校圖書館資源主要包括入館指南、讀者服務、通知公告、在線資源、常用下載和重要數據庫鏈接六部分。在線資源中包含有大量的數據庫資源,例如中文數據庫有萬方、中國知網等,外文數據庫有PubMed等,除此之外還有電子圖書、移動數據庫和期刊分區表等。學生可以從數據庫中查詢、檢索所需要的信息,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為成教學生的網絡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服務。
與此同時,學校加強教師和學生的網絡信息技術培訓,教師要熟練地應用網絡平臺及時上傳、更新學習資源和反饋學生的問題,教師和圖書館人員要培養學生有效的獲取信息的能力,避免他們面對大量的信息不知所措。我校針對成教學生信息化技術較為薄弱的情況,還增設了教學信息員來幫助他們快速提高信息技術。
3.2.4 實行形成性評價,構建新的考核模式 目前對成教學生的評價一般采用的是期末考試“一刀切”的評價方式,不利于成教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如果在成教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采用形成性評價[5],按照課程要求和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平時的上網學習時間、學習后的練習、反饋交流、單元測試、實踐學習、期末考試等統一納入評價體系,注重學習的過程,并且針對不同的學科要求適當降低期末考試在整個評價中所占的比重,對成教學生的學習實行過程性評價,就可以調動成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是醫學終身教育的主渠道,對提高醫護人員的整體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制訂適合成教學生特點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依托豐富的網絡資源構建新的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更好地解決成教學生的學習困難,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1]趙明芳,王長青.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16-420.
[2]李樹榮.醫學院校成人學歷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4):19-22.
[3]鮑桂蓮,張娟,郭向光.基于學生特點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改革探析[J].成人教育,2015(4):37-39.
[4]張洪芹,張懷斌.E-learning環境下構建以醫學信息素養為核心的基礎-臨床一體化學習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8):100-101.
[5]楊金來.基于網絡的多元形成性評價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1(3):72-77.
G526.5
B
1671-1246(2017)20-0104-03
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6年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6B-JX008);濱州醫學院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BYCJY201408)
(*通訊作者:張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