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銳鋒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2016年全球GDP排名第二,更是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這充分證明我國的國民經濟正在快速、持續和健康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必將實現。但是,在經濟態勢良好發展的今天,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以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最為嚴重,如何縮短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推動整體經濟平衡發展是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及影響
由于我國地形特點和歷史發展的原因,各個地區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非常明顯。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人就將中國大陸分為內地和沿海區域,六十年代又把中國分為一線、二線、三線地區,由于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緩慢,因此區域經濟差別不太明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有關人士把中國分為三大地帶、六大綜合經濟區、七大經濟區、九大經濟區等,其中以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地帶的劃分最為普及,筆者便基于此進行分析研究。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各個地區自然條件、人文理念參差不齊,經濟發展差異明顯,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明顯不平衡。依據表一不難發現東部廣東省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達10390.3億元,中部河南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4285.2億元,西部青海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為359.96億元,新疆甚至出現負增長,屬于橫向不平衡現象;西部地區的廣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454.1億元,而青海省僅為359.96億元,相差近七倍,屬于縱向不平衡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有意對中西部地區進行政策傾斜,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由于自然地理原因,我國大部分資源位于中西部,而東部資源匱乏,多年來經濟發展的積淀造成了中西部搞資源開發產業、東部搞資源加工型產業的布局,投資逐漸向東部集聚,而資源依托的中心卻向西遷,同時,東部地區發展的產業又以中西部資源為依托,這既造成了中西部地區資源外流,東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不正常,產業結構前傾化凸顯。西部的初級產品投資大、增長慢,與東部的加工產品投資小、見效快形成了鮮明對比,中西部均衡發展困難。再加上當時中西部地區為了盡快發展沒有計劃的進行重復引進、重復建設,造成低技術生產能力過剩,高技術產品不足。有的地方為了保護本土企業設置貿易壁壘,扭曲了資源配置,降低了生產效率,不利于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區域之間的競爭造成的是發展的不平衡,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成因
我國長期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勢必會影響經濟的良性發展,阻礙十三五扶貧目標的實現,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一)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盡管我國總體自然資源豐富,但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各地區均有差異,資源在全國的分布極不平衡,而人類的生活又無法離開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自然資源之上的,工業的發展更是依靠能源的消耗。北方地區化石資源較為豐富但水資源匱乏,南方地區水資源豐富但煤、石油等資源缺乏,東部地區主要以輕型或輕重混合型為主,注重高價位的成品輸出,中部、西部主要以重型為主,注重廉價能源和原材料的輸出,這種差異化的產業結構往往造成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反差,導致東部與中部、西部交換不平等,發展差距逐漸擴大。
(二)歷史發展因素。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與歷史的積淀、文化的傳承也有著緊密的關系。中部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但隨著國家經濟重心的轉移逐漸衰落,再加上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的侵蝕,無疑是雪上加霜。東部地區地處沿海地帶,同樣也受到鴉片戰爭的沖擊,封建經濟解體較早,發展具有區位優勢。新中國成立后,東部地區的發展更是有了穩固的保障,發展迅速,但中西部地區為了軍需戰備建立了重工業,造成與地方經濟脫節,無法起到帶頭作用,再加上西部地區人煙稀少、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極大的制約了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
(三)人口素質因素。馬克思認為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而生產力中的勞動者是最活躍的要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東部接受西方思想較早,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較快,經濟發展走在國內的前列,形成了完善的基礎條件,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優質人才,以才用人,以薪養人,使眾多勞動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更好的推進了東部經濟的發展。而中西部有著頑固的舊思想,論資排輩、重德輕才的用人制度仍廣泛存在,再加上自身經濟的劣勢,許多優秀人才在無形中喪失,加劇了中西部經濟的落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國家政策因素。國家政策的傾向對區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國家政策有著必然的聯系。改革開放伊始,國家就把東部地區作為發展重點進行傾斜,在東部設立13個保稅區,成立了廣東、福建、海南五大經濟特區,當中西部地區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時候,東部已經開始著手市場經濟的運行了。同時,國家對東部的大量投資也相應的減緩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而在東部出現高收益率的形勢下,中西部有限的資金又紛紛流入東部地區,造成中西部發展困難。再加上東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非常容易吸引外資,這都為東部的開發建設提供了長久的經濟支撐。對比之下的中西部地區既缺乏政策又缺乏資金,發展緩慢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解決策略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既與當時的政策、自然環境有關,又與人才缺乏和歷史沿革有關,要想解決當前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要想推動國家經濟的均衡發展必須首先要解決的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中西部地區進行重點扶持,加速該區域新型工業化建設,拋棄原有的農業耕作方式,最大范圍的采用現代化生產模式,注重生產技術提升,有效增加生產的附加值,達到提高效益促進經濟的目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中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優勢,推進第二產業優化升級,建立完整的產業結構鏈。西部地區可以結合自身在自然環境、文化內涵、宗教古跡等方面的特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把區位優勢盡快轉換為產業優勢,推動相關產業規劃布局,通過培育新興產業達到打造支柱產業的目的。
(二)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策扶持。政府要轉變以往指導經濟的職能,真正為區域經濟做好服務。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財政金融政策,通過定向的向落后區域投入,為這些地區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對于中西部區域可以進行稅收政策扶持,以到達吸引外資來本區域辦廠發展的目的,這樣既可以解決地方人口就業問題,又可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對于落后地區要加大資金支持,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要發揮東部對中西部的“傳幫帶”功能,把東部發展的先進經驗與中西部的實際特色結合,減少東中西之間的差距。重點扶持中西部的相關產業,對于中西部申報的國家中心城市進行傾斜,完成以點到面的發展,實現中西部的迅速崛起。
(三)完善基礎設施,引進優質人才。中西部地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采用發行債券、股份經營等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對中西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中西部交通不暢、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現狀,打通與外部交往的通道,提高中西部的投資環境,促進中西部的發展。鑒于中西部地區教育相對落后,要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加大對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教育投入,完善辦公條件,提高教師待遇,精準扶持一大批中西部的高等院校成為“雙一流”名校,為服務地方經濟提供人才支撐。通過多種途徑對農民工進行技術培訓,提高社會技能和勞動科技含量。
總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要想改變這一問題,不僅限于政策、資金、人才的支持,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形成發展的合力,最終推動欠發達區域進步,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為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