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展
近年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故事挖掘遇到瓶頸,新作品多為續集,難出爆款。以《變形金剛》系列在中國內地的票房表現為例,《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2014年暑期在內地上映時,5周累計票房超過19.7億元人民幣;《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在今年同檔期上映,5周累計票房15.5億元,并未超越前作。有研究者將其歸因于缺乏優質故事或作者個人風格,并認為,同時擁有技術和深刻主題的電影或將滿足當下更多觀眾的心理訴求。在這個層面,馬特·里夫斯執導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以下簡稱《猩球崛起3》)和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敦刻爾克》或可提供某種參考。
截至9月26日,《猩球崛起3》在中國內地上映11天,累計票房6.68億元,總票房趕超同檔期上映的漫威超級英雄“新秀”《蜘蛛俠:英雄歸來》或可期待;另一部好萊塢大片《敦刻爾克》,面對《戰狼2》《蜘蛛俠:英雄歸來》兩部“勁敵”夾擊,截至9月26日,21天累計收獲3.38億元。兩片票房表現都可圈可點。
《猩球崛起3》和《敦刻爾克》雖都為高投資、大制作的商業化類型電影,但與傳統好萊塢類型大片相比,都在風格上有所差別,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作者電影”氣質。除均配備了豐富的視聽元素外,兩部影片內涵都較深刻,能引發觀眾對影片意義主題的較多哲思。《猩球崛起3》由猩猩社會反觀人類社會,引發觀眾對社會結構和人類命運的反思;《敦刻爾克》化繁為簡,用諾蘭一貫冷靜的鏡頭和三條故事線的平行剪輯,給人展示了求生壓力之下個體的渺小和偉大,戰爭的冷酷與無情。兩部影片因在商業類型之下擁有深刻主題和“作者風格”,成為業界內外關注的熱點。
視聽技術為故事內核服務
崇尚“作者風格”的好萊塢導演往往會從視聽技術手段到影片結構等多個維度,展現自己影片中的故事內核和思想深度。
《猩球崛起3》和《敦刻爾克》的很多觀眾注意到了視聽技術應用對深化電影主題所起的作用。豆瓣網友“飲歌”在肯定《猩球崛起3》商業屬性的同時,也找到了整個系列的共通性,“從場景特效到人物故事,每一樣都相輔相成。而主角凱撒的成長,是這個系列的妙義所在:從第一部的自我建立,到第二部的自我認知,再到這一部的自我升華,凱撒帶領一眾徒子徒孫完成了一場人類也無法企及的精神建設。”
關于《敦刻爾克》,除去使用IMAX攝像機實拍等技術手段制造在場感外,為了營造全篇的緊張感,諾蘭還將“聽覺錯覺”貫穿電影始終。他表示,《敦刻爾克》的整體音樂結構借鑒了美國心理學家羅杰·謝巴德的“無盡音階”,即一系列半音音階疊加,音階間相隔一個八度,在循環播放過程中,音高較高的一組音階音量逐漸變小,而音高較低的一組音階音量逐漸變大,能讓人產生音高呈現無限上升趨勢的錯覺,造成窒息的緊張感。不少觀眾認同諾蘭的這種做法,并試圖尋找技術和電影主題間相輔相成的聯系。影評人“褻瀆電影”從“作者論”角度做出評價,“《敦刻爾克》還是諾蘭式的壓縮時間和平行剪輯……不一樣的嘗試是他這次選擇了極簡主義的路線,隱去了作戰雙方比較宏觀的呈現,將視角鎖在了英軍的救援,用IMAX攝影機來呈現視覺上的宏大,畫面的大和清晰可以給人VR的錯覺。”
利用技術效果展現故事內核并不是好萊塢電影最近才出現的趨勢,上世紀末這種表達已現端倪。早在2000年上映的“黑客帝國”系列(《黑客帝國》(1999)、《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2003)、《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2003)),就已通過運用視覺技術帶給觀眾更深刻的思考空間。例如當年轟動一時的“子彈時間”(Bullet time),這是一項使用在電影、電視廣告或電腦游戲中的技術,用計算機輔助的攝影技術模擬變速特效,例如強化慢鏡頭、時間靜止效果等。《黑客帝國》系列拋開飛車、打斗等商業元素,借助視覺技術傳遞出的是作者對于“自我意識覺醒”的思考。
好萊塢電影中的“作者傳統”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策展人、電影史研究者、影評人沙丹(奇愛博士)認為,雖然帶有“作者風格”的好萊塢大片的確會受到影評界更多推崇和關注,但證明普通觀眾對此類“作者風格”電影的喜好度會超過其他好萊塢類型大片還為時尚早。“不過,好萊塢利用技術手段加深觀眾對電影主題的理解與感受,并增加電影制作者的‘風格化不失為國內電影創作可資借鑒的探索和發展方向。”
回顧歷史,好萊塢商業大片衍生出“作者風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美國電影經歷了初創、經典好萊塢(1932—1966)和新好萊塢(1967-1989)三個時期。在經典好萊塢時期,嚴苛的制片人中心制嚴重影響了電影導演的創造性,當時較突出的特征是類型模式高度統一,如:西部片、喜劇片、警匪片、歌舞片等都擁有自己的類型范式,為迎合觀眾的欣賞趣味,類型規定了影片的敘事和形式技巧,任何不符合類型要求的題材和處理手法都被制片人認為有可能導致影片票房失敗,所以創作者在創作時抑制個性發揮,批量生產“娛樂商品”,而非“藝術品”。
電影的強大生命力來自于商業化與藝術化的結合,其中某一屬性力量過于強大則勢必會失衡。太過于重視藝術性,會導致電影的精英主義,失去大眾審美;過于商業,則會導致同質化嚴重。比如經典好萊塢的末期,隨著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電視媒體興起對電影領域的沖擊,電影類型的條框限制、跟風創作日趨嚴重,電影觀眾數開始下降。基于此,美國的電影制作者開始進行反思。在法國電影“新浪潮”、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影響下,新好萊塢開始崛起。一批反映當時年輕人生存狀態、思想意識的影片受到歡迎,如尼克爾斯拍攝的表現美國大學生內心世界的喜劇片《畢業生》和霍佩爾拍攝的展現年輕人流浪意識的影片《逍遙騎士》等。隨后,帶有一定反叛精神的“作者電影”開始在新好萊塢時代出現,科波拉、盧卡斯等一批風格化導演開始崛起。隨著時間推移,美國好萊塢工業更加成熟,雖然一直堅守著類型片的生產傳統,同時亦保留著另一種較為開放的創作模式。
這種模式接續到了《猩球崛起3》與《敦刻爾克》身上。一定程度而言,這兩部影片正是憑借好萊塢商業大片制作水準下的“作者風格”,贏得了更多受眾的青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