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迪·沃卓斯基導演的電影《黑客帝國》(Matrix),在科幻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再像之前大多數的科幻電影那樣僅僅依靠新奇的視覺元素去吸引觀眾,而是從非常深刻的哲學視角切入科技與現實生活,不僅在技術美學層面超越了之前的科幻電影,而且似真非真、似幻非幻地向觀眾展示了科技的哲學魅力,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超前、神秘、深邃、冷峻而又時尚的風格。
[關鍵詞]《黑客帝國》;科學哲學;技術美學;內蘊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12zy013)。
美國電影《黑客帝國》(Matrix),又譯為《駭客帝國》,在1999年掀起一場科幻電影的革命。它從非常深刻的哲學視角切入科技與現實,不僅在技術美學層面超越了之前的科幻電影,而且似真非真、似幻非幻地展示了科技本身的哲學魅力。《黑客帝國》在2000年獲得第73屆奧斯卡獎的最佳音響、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四項大獎;在2003年,又連續推出了兩部續集,即《黑客帝國2》和《黑客帝國3》,成為當年全球最為期待的商業大片之一,隨后,美國還制作了電影《動畫版黑客帝國》和《動物版黑客帝國》。
在22世紀,網絡黑客尼奧①(基努·李維斯飾)對這個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產生了懷疑。他結識黑客崔妮蒂(凱莉·安·摩絲飾),并見到了黑客組織的首領墨菲斯②(勞倫斯·菲什伯恩飾)。墨菲斯告訴他,現實世界是由一個名叫“母體”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系統所控制,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們就像他們飼養的動物,沒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奧就是能拯救人類的救世主。可是,在所謂的“現實”和“虛擬”之間,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世界?如何才能打敗那些超人一般的特勤人員?尼奧是不是人類的希望?這就是黑客的帝國,是程序和代碼的世界,是一個對人類的生存現實提出質疑的世界。
科學哲學之誘
電影《黑客帝國》從當代科技的視角出發,為人類“從哪里來”和“到哪里去”這個終極的哲學問題給出了全新的解釋。這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也是從根本上區別于諸多唯視覺和新奇至上的科幻片的關鍵。
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內容比重上來看,科幻小說或科幻電影通常被分為兩類,即“軟科幻”(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和“硬科幻”(Hard Science Fiction,簡稱Hard SF)。軟科幻把情節和題材集中于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因為它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為人文學科。硬科幻則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其核心思想是對科學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學的細節或準確為特性,著眼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以對科技進步的幻想作為故事的主線內容,并有理論基礎,從科學的角度上進行盡量合理的推論和想象。
《黑客帝國》最大的看點在于從“硬科幻”引發出的對于終極命題的哲學思考,這使它既不同于以科幻為載體展示人文精神的電影,又不同于純粹把科技奇觀作為吸引觀眾眼球的電影。因此,《黑客帝國》是一部“軟硬兼濟”,在“硬科幻”的基礎上,把“軟科幻”的內涵和深度大大拓展和加深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它已經觸及科學哲學的范疇。
科學哲學是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科學哲學”在英語中有兩種表達方式:philosophy of science和scientific philosophy。雖然它們在漢語中都可以譯作“科學哲學”,但兩者仍有區別。前者指“關于科學的哲學理論”,后者是“具有科學性質的哲學”,所以亦譯作“科學的哲學”。西方哲學關于科學的哲學研究自科學誕生以來就有,但真正成熟的科學哲學誕生于20世紀。
《黑客帝國》的技術主題在于人與機器的戰爭,人文主題在于對人類所生存的“真實世界”的質疑以及人類的愛。由于對人“從哪里來”和“到哪里去”這種終極命題進行了從科技視角的闡發,所以,《黑客帝國》與“科學哲學”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電影的背景是機器人和人類的大戰剛結束。機器智能在利用現有科學理論制造出技術成果方面極其強大,可以把一切現有技術都發展得淋漓盡致,從而能夠打敗人類,但卻缺乏創造力。如果嚴格執行無用程序刪除或限制的原則,他們的文明永遠只能在一個水平上重復,而不會出現革命性的進步;如果不嚴格執行這個原則,那么他們的整個文明本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脅。因此,他們設立矩陣來嘗試解決這個悖論,利用人類在矩陣中創新的思想,為自己提供發展動力。當機器文明設立第一個矩陣時,他們只是單純地榨取人類頭腦中的創新。如果這個系統運行順利,就一直利用人類,否則就升級矩陣,直至矩陣革命,徹底擺脫人類。設計師設計的第一個矩陣系統的崩潰,表明人類頭腦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于是從第二代矩陣開始,增添了先知這個角色,負責研究人類的心理,同時也建立了包括“救世主”程序以及“錫安”世界在內的一系列矩陣升級和穩定機制。這個新文明獨立存活于“虛擬”空間,傳統的物理空間降為次生環境。
在《黑客帝國》中,出現了一個“比真實更真實”的第三時空,它區別于傳統科幻二元對立的“真實”和“虛擬”,因此,這部電影從更為新穎的角度闡釋了人類存在的時空,同時也具備了更加豐富的意義領域。沒有充分的當代科技理論做依托,《黑客帝國》也就不會有如此復雜的人文意蘊,同時,缺乏信息技術的常識的觀眾也很難體會這部電影的深意。因此,科學哲學使《黑客帝國》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技術美學之魅
20世紀50年代,捷克設計師佩特爾·圖奇內首次提出“技術美學”(Technology Aesthetics)這一名詞,它是現代科學技術誘發的美學分支,最初被稱為工業美學、生產美學或勞動美學,包含了商品美學、建筑美學、設計美學等內容。“技術美學是現代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相互滲透融合的產物,也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其關注的核心是在生產中與美學密切相關的藝術‘設計(design)問題,即全面考慮到勞動生產的經濟、實用、美觀和工藝需要而進行的設計。同時,那些主要依靠現代技術手段而創造藝術產品的方式則被稱之為技術藝術,它實現了實用與審美的統一。”③
從文字到圖像時代,再到以活動的圖像為特征的影像時代,技術不斷地參與到藝術的創造當中,并且飛速地改變著藝術的構成要素。當代電影的拍攝技術極大地拓展了“非真實影像”的表意空間,不僅能夠展現“逼真”的“現實”世界,更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越人類既有時間和空間經驗的“超現實”世界。技術美學以最新的審美形象,延伸了人類既有的審美經驗。在《黑客帝國》中,有三項技術值得一提。④首先,“子彈時間”(Bullet Time)技術。導演可以營造這樣一種效果:畫面中的人物以慢鏡頭的速度發生動作,而觀眾卻可以看到鏡頭本身正以正常速度圍繞人物運動。其次,“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演員穿上內含感應器的衣服,數碼攝像機則通過這些感應器記錄人物每一個動作的細節,然后把數碼信息輸入電腦,再加入電腦繪制出來的角色形象,使后者像真人一樣運動。一旦場景的主要動作軌跡被完整地捕捉,導演就可以自由地控制攝影機的位置,而剪接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加。在《黑客帝國2》中,尼奧大戰100個密探史密斯,而那100個史密斯的虛擬形象就是從扮演史密斯的演員和他的12個替身身上提取數據的。再次,“虛擬拍攝”(Virtual Cinematography)技術。這種技術把拍攝所需的一切,如場景、人物、道具、燈光等,全部整合進電腦,所有拍攝活動都能在電腦的虛擬場景中進行。實際上,這種技術實現了一種把想象無限制地納入現實的可能,任何隨心所欲的想象都可以用視覺呈現的直觀方式得以表達。導演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在電腦上“指揮”角色表演,并從任意角度進行拍攝。由于輸入電腦的數據完全源于真實世界,因此虛擬場景和虛擬人物不啻為真實世界的“全息”復制。借此,電影畫面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鮑德里亞曾這樣描述真實:“真實是從被微型化的單位,從母體、記憶庫以及指令模式中產生出來——有了這些,它可以被無數次復制(著重號為作者自己加注)。它已經不再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它不再根據某種理想的或是否定的例子來衡量了。它只不過是操作的。實際上,因為它不再被包裹在想象之中,它也不再是真實的了。它是超真實的,是在一個沒有大氣層的超空間中組合模式的一種光芒四射的產物。”⑤《黑客帝國》的劇情顛覆了尼奧對真實世界的構想,也顛覆了觀眾認為虛擬背后一定有真實相對應的傳統二元思維。當矩陣世界被證明是“假”的,但“真實的荒漠”(the desert of the real)也未必真實時,雙重的仿像世界有力地挑戰了我們對“真實”的重新審視。《黑客帝國》完美地詮釋了這個階段的到來:“今天,整個制度都在不確定性中搖擺,一切現實都被符號模擬的超現實所吞噬。如今控制社會生活的不再是現實原則,而是模擬原則。目的性已經消失,我們現在是由種種模型塑造出來的,不再有意識形態這樣的事物:只有仿像。”⑥
思維指向技術理性,以歸納、分析、演繹、推理等為特征,意識指向精神文明的藝術、倫理、道德等領域。由于技術發展是物質文明繁榮的根本動力,所以技術理性也必然向人文精神領域蔓延,而技術應用于生活的直接目的就是實現各種便捷化、簡單化。這一趨勢在很大程度上不僅造就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并且將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和程度上塑造新的精神文明。當前,面對種種現實,我們甚至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味排斥技術藝術和技術美學,則等于從根本上放棄了對人類社會最后的希望。《黑客帝國》從一個新的視角展現了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所構筑的仿像奇觀,“這是后現代社會大量復制、極度真實而又沒有客觀本源、沒有任何所指的圖像、形象或符號,那些被我們認為是真實的東西,都將帶上超真實的仿像特征,消失在符號和程序所編織的數字技術之中,而這正是數字技術時代仿像奇觀給電影增添的魅力所在”⑦。
注釋:
① 《黑客帝國》中的男主人公Neo,名字顛倒過來是“one”,意味著“這一個”,是能夠打敗母體的救世主。
② 《黑客帝國》中人類反抗組織的領袖,名字來源于希臘神話中的睡眠之神。
③ 李朝陽:《技術美學語境下的中國動畫“意境”》,《電影文學》,2010年第22期。
④ 《南方都市報》,2003年5月15日。
⑤ Jean Baudrillard:Simulations,New York:Semiotext(e),1983,P.3。
⑥ Mark Poster,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20。
⑦ 羅勤:《仿像與電影奇觀——從〈黑客帝國〉到〈盜夢空間〉》,《文藝爭鳴》,2011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李朝陽(1977—),男,北京人,博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影視藝術、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