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吳軍
體驗式學習是當前教育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形式之一,通過體驗式的學習,學生們真正地融入語文學習的意境中,把語文知識內化于心,生成自己的能力,并外化于行,通過高尚的道德素養體現出來。筆者通過對體驗式學習教學的研究,探究如何通過體驗式的學習來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是當前中小學教育課程中的重要學科,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方法來生成和提高語文素養,通過這種體驗式的教學和學習改變過去傳統的學習方法,把語文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早日實現中國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目標。
一、語文體驗式學習的內涵
1. 語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語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主要體現的是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主動性、自覺性,體現了學習者的身心并歷過程,體現的是一種“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體現的是做學問,學習要實踐,正所謂理論來自實踐,重視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悟、情景教學等方面的學習體驗。
2. 語文學習者的情緒感知
語文學習者的情緒感知主要體現的是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過程,體驗過程中學習者要帶有自己的意志、情感、個性等感知因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有主觀性,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對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的情緒感知就是對學習對象的態度、感覺、信念。
3. 語文學習者的能力生成
語文學習者的能力生成主要體現的是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內化,通過書本、實踐學習后生成學習效果的過程。通過語文學習提高自身的素養,通過學習者的體驗,整合諸因素,培養新的修養結構,生成學習素養,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
二、體驗式學習是生成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在語文學習體驗式教學實踐中,語文學習體驗式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教學目標。
1. 學習語文的情境化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對語文體驗學習的深入理解就必須進入語文的情境中,通過語文學習內容中體現出的情景、物境、意境,創造良好的學習境界。學習情境,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學習內容的情境來達到學生深入學習內容實景中去感受知識的內核,通過學習者親歷性、通過身處的虛擬環境、客觀環境等來體會語文學習精髓,達到語文素養培養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鵝》這首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詩里的意境,可以通過郊游活動、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們自己去觀察鵝在水里戲水的景象,通過實景觀察來加深對《鵝》這首詩的意境的理解。
2. 學習實踐性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語文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性即學習的操作化,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學習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并通過實踐來反饋到我們的學習上,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注重體驗,做到“身心并歷”。培養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在學習活動中嘗試、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在學習過程中適應,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語文素養。
3. 學習主體自我對象化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語文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學習主體自我對象化,就是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語文學習對象的一種角色認同感,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的情感代入、在學習體驗中的自我對象化的角色認同,能使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物我同一”的境界,即把自我遷移到學習的對象中,例如在《莊子·齊物論》這篇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文章里的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自由自在的翩翩飛舞的蝴蝶,然而夢醒時分,莊周也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在何處,這就是所謂的“物化”。又如在《背影》這篇語文課文的學習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們通過體驗自己“父親的愛”的偉大,來認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來體驗父愛的偉大,通過學習主體自我對象化的“移情”和角色體驗,來加強對語文課文的角色把握和理解,通過對語文學習內容中的人物會悟、人物體驗、人物感動,來加強對語文的理解學習。
4. 學習主體的“內感化”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強調在體驗學習中的心理活動的動態,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感性、感受、感悟、感動、感情,加強對學習內容的“內感化”和“體驗化”,比如在學習《登高》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教授古詩詞的韻律,更要讓學生感受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的那種悲秋多病的感傷與無奈,同時也要感悟到古代封建社會戰亂時期的沉重的現實。通過教學案例的深入講解,來帶入學習者的感情,使學習主體“內感化”,即體驗學習的情景和內容,也培養語文學習素養的生成。
三、結束語
“體驗式語文學習”是一種新穎的學習理念,其把語文素養的生成作為語文學習的目標,提倡以學生為本的語文學習觀,適應當前語文素質教育的改革,通過學習的情境化、實踐化、主體自我對象化以及學習主體的“內感化”的語文實施途徑來實現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的語文素養的形成。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龍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