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生動的問題情境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活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問題情境以激活學生學習體驗。實踐證明,激活體驗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并且學生在情境中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從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內在思考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經過總結認為,抽象的問題僅僅存在于思維的淺層印象中,而趣味的問題容易引起思考。因此,情境的創設需要將學生學習的知識深入內在層次。教學中通過設計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這種外部教學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隨著外部因素的消失,作用稍顯短淺。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區別并不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對于學習的需求也逐步提升,教師的方法就不能僅局限于外部視覺圖像,要想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幫助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比如開展自主探究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等,挖掘更深入的知識和思維水平,運用趣味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在教學“平移”時,就可利用多媒體創造“金魚吃小昆蟲”情境,巧妙地設計“小金魚留幾個格子吃小蟲”,這樣的趣味促使學生在觀察中進行分析、探索、比較與體悟,最后交流平移的意義。這樣的趣味情境使學生產生思維的動力,認真探索平移規律,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化抽象知識為形象
我們知道,運用感性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問題的本質。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知識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雖然過程會有些繁瑣,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很好。因為這樣的情境教學使學生從感性體會至理性思考,從具體到抽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比較、分類等思維活動來發現事物的本質,并最終總結出一個數學概念,直觀地體悟數學概念。抽象思維對于小學生而言確實有些難度,但是這正是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而制定的,這個階段的學生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同樣,對于有難度的內容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利用抽象問題創設的情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索樂趣。例如,班級組織春游活動,共計有40個學生參加,一個學生需要花費7元,250元夠不夠?到河邊17個學生想劃船,每個船上坐幾個人,租幾艘船?你將如何安排?學生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他們關心的事情。學生最后還要總結一下,究竟其中蘊含的數學算法是什么,不同的式子之間有什么共同點。
三、創設認知情境,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個體的思維認知與信息接收的形式有關。而沖突的認知情境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對數學產生興趣。教師也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教學不只是單一的知識教學,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多,情境是一種拓展性非常強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的內容也是比較豐富的,這符合教學的目標。發展性情境可以是故事、游戲等對學生有意義的各種有趣的活動。學生體驗數學發展的一個過程,在情境中進行學習與創造。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就創造了這樣的認知情境:多媒體課件展示在尋寶操作的游戲中,在紙上畫藏寶點A,A離紙中心30cm。學生繪畫出來的位置大部分是不一樣的,但是有的學生卻是大致相同的,這是為什么呢?將所有學生的藏寶點繪制到一張圖上又是什么樣的圖像呢?有些學生說像一個圓,為什么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畫圓的方法。實踐證明,創設認知情境獲得的知識更為清晰直觀,并在這樣的情境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創設實踐情境,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我們知道,數學學習離不開實踐活動。教師應該創設實踐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接觸到各種信息,逐漸體會其中的數學知識。教師也可以設置問題,接著在課堂中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解決教師布置的問題。這幾種實踐情境都可以高效地引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學生對于數學有著探索興趣,那么課后也會愿意花時間去研究。例如,學習“統計初步知識”時,就創設這樣的情境:小學生中有多少人使用手機?有多少人利用手機玩游戲呢?假如你是校長,你會提出哪些要求呢?此時學生回答:讓所有班主任統計各班使用手機人數,并暗中調查使用手機玩游戲的人數。接著,還有學生提出要合理分配使用手機的時間,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不應該使用手機。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提議,但是學校中的學生做到了多少呢?如何做才能獲得正確的數據呢?這就需要學生開展實際調查,從而得出正確的數據。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能夠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語言描述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通過情境創設來喚起學生的內心。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也為了讓每個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我們要認真研究情境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