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 要:本文從教學設計由淺入深、教學過程貫穿體驗、教學資源集中處置、教學目標鎖定三維四個方面,以《聲音的特性》一課為載體探討通過培養漸進式思維來發展可持續認知。
關鍵詞: 漸進式思維;可持續認知;自主體驗;鎖定三維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注重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等納入課程,而且還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因此物理課程的構建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仔細研讀新課標的新理念,并積極地嘗試將新理念滲透于教學設計中,遵循學生思維的發育特點,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與方式多方引導學生漸進式思維,注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科學素養的發展與培養,讓物理概念與規律的生成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發展學生的可持續認知能力。基于此理念,2016年12月,我所設計的《2.2聲音的特性》(2011課標人教版)在“2016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網上曬課活動中獲得市級、省級、部級優課。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重點在下面四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思考,現分享如下。
一、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不斷挑起求知欲
《物理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了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及興奮感;學習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解決問題或作決定時能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在實踐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于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像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關心科學發展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本著由淺入深的基本思路,鼓勵學生大膽通過實驗探究過程中順應他們的思維天性來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興趣,獲得相關知識,養成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尊重事實等好習慣,使其具有大膽創新、合作交流、熱愛家鄉等人文精神。我的設計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讓學生通過聆聽《請喝一碗石門茶》和自己制造聲音來感受聲音的三個特性。第二部分,通過聽和看《隨州編鐘現場演奏》視頻來感受音調,再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做鋼尺振動快慢或硬紙片快慢刮梳子的實驗來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主要因素——頻率,接著教師再補充“把音頻不同音叉發出的聲音信號輸入示波器,觀察聲音的波形”的演示實驗,然后通過“視頻:蝴蝶飛行,蜜蜂飛行。”讓學生自己發現次聲波和超聲波的相關信息。第三部分,通過學生做拍手操感受響度,然后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響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振幅,接著教師“分別輕敲、重敲同一個音叉,將發出的聲音信號輸入示波器,觀察聲音的波形。”最后教師再拓展:“老師貼著某個同學小聲說話,聽到老師說話的同學請舉手。”引導學生得出響度的大小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第四部分,播放《配音惡作劇》視頻和老師“隨機暗示某同學大聲說:大家好!大家猜猜他(她)是誰?”的現場實驗,讓學生感受音色,然后“播放軟件:幾種樂器發生的C調1(do)的波形并比較波形圖片”讓學生發現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就不同。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這四部分的教學設計我都遵循“搭梯子”的基本理念,不管是大小知識點的設計都是讓學生能“跳起來摘桃子”。這種教學思維的設計一定是由淺入深的,如果桃子的位置太低,學生會覺得不過癮、沒興趣;如果桃子的位置太高,學生會覺得難度偏大,沒啥意思,在所有的提問和啟發的問題的設計上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發展規律,要讓學生對你所提的問題有興趣去思考與解決,學生在思考與解決的過程中能夠使自我的探究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有所增長與發展。對于學生而言,下課后,他們對于物理課堂,應該有一種吃完糖后不由自主地去舔嘴唇來回味糖的味道的感覺。教師在這種教學設計中,也能夠鍛煉自己結合學情和教材來處理課堂的能力,長此以往,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會成長得極為迅速。有專家認為,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簡而言之,這種由淺入深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挑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向往,有利于學生的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積極創造等科學素養的進步與終身發展。
二、教學過程貫穿體驗,充分釋放自主性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很多時候,學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你給他講多少遍或者做多少遍實驗遠遠不及他自己體驗一回的效果好。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始終堅持所有新知都是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感受、自主體驗與發現、自我思考來主動獲得的。從聲音三個特性的初步感受到音調、響度、音色概念的得出再到影響三個特性的主要因素,都是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或者游戲或者視頻來感受的。在探究音調的概念和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時,我設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編鐘視頻、手撥直尺、紙片刮梳子、蝴蝶與蜜蜂飛行視頻,讓學生自己得到音調、頻率、次聲波、超聲波的概念和關系;在探究響度的概念和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時,則是通過游戲(拍手操)來感受響度,然后讓學生自行通過音叉和乒乓球、大鼓來設計影響響度的主要因素(振幅),再通過近距離給學生說話再判斷出距離發聲體的遠近也會影響聲音的響度;在音色環節,通過游戲和視頻讓學生感受音色的存在。人對物體的認識一般說來都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對于剛剛接觸初中物理的學生而言,教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帶著學生在物理課堂中快樂地動起來,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覺得物理是有趣的,又是有用的,體驗式教學能夠充分體現它在這方面的優越性。特別是在體驗手快慢撥直尺時,小杰同學的實驗結論出現錯誤,這恰好是個教育契機,我又讓他在課堂上重做了一次,僅僅就是這樣重來一下,小杰自己意識到結論恰好說反了,這種教育效果不是教師給他做演示實驗或者講授法能夠替代的,這種糾錯既遵循了學生思維的原生態,又讓學生自我體驗來糾正錯誤。學生在這次糾錯中,不僅促進有關頻率的相關三維目標的完成,還最大程度地還原了人類在探究活動中的出錯、糾錯的收獲過程,也最大程度地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實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堂課中,我只在振幅教學環節采用了教師提供實驗器材學生設計實驗,原因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與設計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者在每堂課中慢慢地去滲透。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慢工出細活的工匠精神,用滴水穿石的態度日積月累地去幫助學生挖掘他們的創造力與思考力。整堂課下來,學生基本上都是在感受、體驗、思考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度過的,學生們課后說,物理課很好玩!很有趣!我在這種體驗式教學中,想帶給學生的就是求真、求實、嚴謹、獨立、自主、創造、合作……endprint
三、教學資源集中配置,有效突破重難點
本堂課的重點是研究樂音的音調和響度各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學難點是感知樂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決了發聲體本身。為了突破重點、難點,我將本節課的素材資源分為視頻、演示實驗、學生指定實驗、學生設計實驗、游戲、Flash模擬實驗六類,根據教材和學情來進行處理與設計。視頻有《請喝一碗石門茶》(感受樂音的三個特性)、《隨州編鐘演奏》(感受音調)、《蜜蜂和蝴蝶飛行》(探究人耳聽覺音頻范圍)、《喜劇演員模仿秀》(感受音色),演示實驗有將頻率和振幅通過示波器的波形展示出來,學生指定實驗有探究影響音調的因素(頻率),學生設計實驗有制造各種聲音、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振幅),游戲有拍手操(感受響度)、猜一猜我是誰(感受音色)、輕聲對近處學生講話(距離發聲體的遠近也能影響響度),利用Flash來模擬不同樂器發出的C調的do以及他們對應的波形。在本節課的素材資源配置上,我本著有利于重點難點的突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利于三維目標的著陸,去進行資源的截取和運用。在本節素材資源的配置上我有以下幾點感觸。第一,資源最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易懂的。例如,游戲,實驗器材——梳子、直尺、大鼓。第二,資源的運用要多樣多元。例如,我在本節課中用到了六種形式的素材,涉及到視頻、實驗、游戲。第三,資源中要適當滲透家鄉特色和歷史文化。例如,《請喝一碗石門茶》的MTV和《隨州編鐘演奏》視頻。第四,資源的指向性要強。例如《隨州編鐘演奏》視頻指向音調,“拍手操”指向響度,“猜一猜我是誰”指向音色。通過教學反饋,學生對于音調、響度、音色以及影響它們的主要因素能夠快速地辨別與利用。這樣的素材資源的配置必須依靠平時的備課中去積累,去發現,只有教師在平時的生產生活中當好有心人,積累好素材,才能讓自己的課堂跳動起來,活躍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重點難點突破了,一堂課的思維阻滯點也就解決了,這樣整堂課也就通暢了,三維目標的著陸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學也就可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最高境界。
四、教學目標鎖定三維,全面發展可持續
表1是本堂課的三維目標,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我發現,三維目標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且三維目標的解讀要與當下國家所提出的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緊密聯系起來,這樣的教學設計最終效果是遠遠大于上述表格中所陳述的。我在教學的設計上會從整體上去剖析三維目標,簡而言之,就是站在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的起點和高度上去在物理課堂上盡最大可能去關注、培養、發展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一名一線的物理教師,在課堂設計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去滲透和融合核心素養的培養。本堂課,內容很簡單,就是“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作為剛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樂音的三個特性有較為模糊、膚淺的認識,你說他清晰,他又不能用較為完整和嚴謹的語言來表達,你說他不明白,他又能說出一些聲音特性的事例。基于這樣的學情,我在教學設計中這樣寫到“音調、響度、音色以及影響它們的主要因素頻率、振幅、發聲體自身特點所滲透的物理思維——深度思考、分析能力,所滲透的物理習慣——認真、細心,所滲透的物理情感——抗挫與合作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換言之,“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和影響三個特性的主要因素相關實驗”應該是本節課三維目標的主線,在整堂課的設計中,始終要關注三個維度、多個層次教學目標實現的最大化,只有這樣整體剖析三維目標,才能讓三維目標真正融入課堂中。
愛因斯坦說:“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作為一名一線的物理教師,在課堂設計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去滲透和融合核心素養的培養。每堂課的三維目標只有這樣去反復地研讀與整理,才能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中得到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能力、情感、素養,等等,而且這種教學三維目標的解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話語:靜待花開,我想三維目標的落實應該就是靜待花開的過程,這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去發現核心素養的培養契機,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去堅持對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今后的成長的過程中能更好的適應與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石門縣第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