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莎
近年來,湖南省桃江縣第一中學開展了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XJK011CJJ031)活動,對新課標理念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共同體學習模式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以自主研習、合作探討、交流展示、適當點撥為核心的語文學習共同體“研習、交流、點撥”教學模式。下面以人教版必修四教材中《雨霖鈴》閱讀教學為實例,說說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研習、交流、點撥”教學模式的實踐運用。
一、自主研習、合作探究(課前預習及第一課時完成)
1. 編制并發放導學案
編制導學案是學習共同體“研習、交流、點撥”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具體內容包括:學習目標、自主研習(知識鏈接、問題探討)、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2. 學生自主研習(主要安排在課前)
(1)自讀自品:誦讀并品味柳詞《雨霖鈴》內容及情感。
(2)自主積累:積累有關詞的知識、作者及寫作背景等文學常識,積累語言基礎知識,積累古代描寫離別之情的詩句。
(3)自主探究:詩歌賞析(重點:詞中的情語景語及其中的情感內容、藝術手法等)。
3. 合作探究(主要在第一課時)
(1)交流內容:圍繞導學案中設定的大內容進行合作交流:①找出詞中能直接顯現作者情感的詞語或句子。讀一讀,這些詞語或句子中你喜歡哪些?請你說說理由。②賞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幾句詞中意象在古典詩詞中有沒有特定的含意呢? 你能舉例說說嗎?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描繪這幾句詞構成的畫面并說說這幾句詞在詞中有什么作用?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幾句詞中景物有何特點?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探討一下,作者為什么選取這些景物呢?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幾句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請你探討一下這幾句有何妙處?
(2)交流方式:主要在小組內交流,要求全班所有學習小組對學案中的合作探究內容均要進行探討,但可以有所側重,具體做法由各小組自行確定。建議方式:第一步,兩人一組查疑,相互檢查導學案的自研成果,交流自學時遇到的疑難問題并作出有效記錄;第二步,四人互助組合作, 側重解決某一項探究內容。如導學案探究第二項(賞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第三步,八人共同體探究,學生通過互助協同式探討、競爭辯論式討論等多種開放式的合作學習的形式探討問題,進一步理清思路,對問題加深理解。對所有探究內容形成共識并整理成文,同時相互解決組內同學的疑問,并將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討論過程中,老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或應小組的邀請參與任一個或幾個小組的討論;第四步,各組推出1-2位同學選擇1-2項內容就交流成果作出梳理總結,為下節課的成果展示、全班交流做準備;第五步,小組組長對該組成員的自主研習情況及合作交流情況作出總結和評價。
二、成果展示、交流點撥(第二課時完成)
全班交流合作探究成果,由各組所推1-2位代表發言(或自行選擇展示方式),組內其他人補充。不同小組間可質疑釋疑或談不同看法。期間,老師適當點撥補充。
1. 合作探究一(詞中情語分析品味)成果展示
(1)相關小組代表發言。情語:都門帳飲無緒;執手相看淚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前后片所寫情感之不同:一為別前,一為別后,一是難舍難分,一是孤單寂寞。
(2)小組成員補充:留戀處,無語凝噎。
(3)其他組同學提問。
(4)老師點撥:虛實結合。
(5)誦讀領會。
2. 合作探究二(景語“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賞析)成果展示
(1)相關小組代表發言。①意象的特定的含意及例子:寒蟬(秋蟬)——憂愁悲苦;元曲里有“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長亭——送別;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②這幾句詞構成的畫面。③這幾句詞在詞中的作用:渲染一種凄切悲涼的氣氛,奠定全詞低沉傷感的感情基調。
(2)小組成員補充。詩句作用: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特征。
(3)其他組同學提問:所寫景物與人物心情有何關系?
(4)原小組解答補充:烘托餞別時人物黯淡低落的心情,手法上情景交融。
3. 合作探究三(景語“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賞析)成果展示
(1)相關小組代表發言。景物特點及畫面:煙波茫茫、云霧濃重、天空的空闊。作者選取景物的原因:聯系作者此時的官場際遇,表達作者內心的惆悵,心情的沉重,含蓄地表達自己別后的寂寞孤獨。
(2)其他組同學提問:天空的遼闊、千里煙波可否表現愁緒的無邊無際?
(3)老師補充:比較閱讀“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p>
4. 合作探究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妙處分析)成果展示
(1)相關小組代表發言。詩歌妙處一是意象很典型:古人喜借酒消愁,又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月又代表團圓,所以酒、柳、月,分別能表現“愁”“惜別”“思念”等情感。例句有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有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詩歌妙處二是寫想象中的離別后的孤獨來表現此時難舍難分的情感。
(2)小組成員補充:寫想象中的情景的藝術手法是以虛寫實。
(3)其他組成員提問:這句寫景和《天凈沙 秋思》的寫景似乎有相似之處,這是一種什么藝術手法呢?
(4)老師補充:列錦,名詞意象組合,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客情之冷落,離情之綿邈,無盡意味凝聚在這幾個意象之中,婉約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
三、課外延伸、拓展提升(課外完成)
(1)課外延伸項目。配樂演唱:選擇與詞作風格相近的曲調,用歌唱演繹詞作;詞作改寫:改寫成散文或改寫成一首五言或七言小詩;為詞配畫:根據詞作意境,為課文配上一幅插圖,并說明你們的構思;為詞編劇:把詞作改編成劇本,進行課本劇表演。自由創作:用自己的語言詮釋你心中的“離別”,并用自己的曲調唱出來。
(2)對比遷移訓練。例如從情和景的角度自主賞析《李清照詞兩首》中的《聲聲慢》。通過語文學習訓練中的正遷移,能使學生舉一反三,獲得新知,也能使學生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增強。
(3)學生編寫感悟。
從上述《雨霖鈴》閱讀教學實踐來看,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學習單位的語文學習共同體“研習、交流、點撥”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效果更加突顯,能在課堂內開展靈活多樣的對話性學習實踐,讓每個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民主地毫無保留地進行對話和交流,真正把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研習討論交流中尋求自己的見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湖南省桃江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