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友
摘要:高中物理知識概念較為復雜 ,許多知識表面上聯系性不大,學生對其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知半解,沒有具體的學習方向,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和課堂質量不高的問題。教師要想在引導學習方向上面做出改變,就必須學會提問藝術,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要有目的有指向,在提問上面就可以多做功夫。提問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知識內容時必要的引導手段,對學生的質疑心理和教師的指導意向都有很大的關系。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針對特定的教學情境,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高中物理知識概念較為復雜,許多知識表面上聯系性不大,學生對其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知半解,沒有具體的學習方向,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和課堂質量不高的問題。教師要想在引導學習方向上面做出改變,就必須學會提問藝術,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要有目的有指向,在提問上面就可以多做功夫。提問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知識內容時必要的引導手段,對學生的質疑心理和教師的指導意向都有很大的關系。
一、提前關注,設計合理,是做好課堂有效提問的前提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發現千千問,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備課的時候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章節的邏輯、難點、要點及易錯點,能判斷學生會在那個地方出現問題;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要有代表性、突出重難點,使學生觸類旁通。通常情況下,提問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根據需要而定,靈活處理。
(一)注意提問位置
提問應該在課程的重點、難點、易混淆點設置,盡可能覆蓋核心內容。學生在初學時,常常覺得很簡單,不難理解,其實似解非解,沒有完全理解,更談不上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了。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該在此設疑發問,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層次的意義,反復揣摩,以達到正確的理解。另外,學生對于難點知識總是不易理解、易混淆,在難點處設置問題可以有效分解問題的難度,確定思考的方向,從而排疑解難,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二)注意提問技巧性
注意技巧,提問設置應該符合認知規律,要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從特殊到一般。例如:我在講到“認識靜電”這一內容時,問題設置可以這樣展開:什么是靜電→靜電有什么現象→靜電的一般規律是什么→靜電有什么樣的應用總之,提問的順序應該合理安排,要根據問題內部的邏輯順序關系將不同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以及物理課堂教學的規律,根據問題編排組織結構的特點,使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又符合教學目的。
(三)注意提問趣味性
問題的設置還要符合趣味性。例如,在學習“動量”和“沖量”時,我這樣提問:足球場上,面對迎面飛來的足球,我們的反應是什么?如果是迎面以相同速度飛來的鉛球呢?我們是否還會有相同的反應?這又是為什么?學生開始議論,發笑,最后得出雖然速度相同,但質量不同的物體對外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這樣,通過幽默的提問,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學生也更愿意投入到提問中來,更樂于參與這樣的課堂活動。
(四)注意提問層次性
提問要關注到不同水平的學生。作為教師,要有不同的提問深度,努力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增強動力,學有所得,使教學效果最大化。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即把一個問題分解成識記了解、理解掌握、綜合分析三個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角色意識,培養思維能力,達到個體發展,整體優化。
二、 易于理解,效果反饋,是課堂提問實施的關鍵
“傾聽問題──理解問題──構思組織──口頭表達──再思考并修正”,這是學生對提問的反饋過程,其中關鍵是理解問題及思考修正。
(一) 易于理解,體現提問水平
課堂時間緊張,提問要讓學生易于理解,對教師要求比較高。一方面應該清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問題必須是清楚的、詳細而精確的表述,組成應該是簡明的、合理的結構,難度與坡度要合理,提問不能停留在重復、重述、更正層次,要追問、延伸以及層次的擴展,要多點啟發性提問。
(二)合理安排提問時間,減少提問次數
一個好的回答并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每個層次的學生對這一個問題的反饋,正確的反饋,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的效果。1912年心理學家史蒂文斯指出:教師大約每天提問395個問題,每分鐘約問2-4個問題,教師的發問時間占80%的教學時間。提問次數太多了,留給學生思考回答跟反思的時間就太少了,應該適當安排提問次數。
(三)注重回答反饋,關注學生思考過程
在提問時,教師要自始至終留意學生的回答,認真處理,重點關注其思維過程。回答在某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學生的思考誤區,只有教師關注了,才不會經常發出“這么簡單的問題也不會,什么原因啊”之類的疑問。然后歸納回答要點,有條件情況下讓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對共通問題要矯正其認識缺陷,對所答的內容加以評論,對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加以示范,對回答中的錯誤傾向、模糊認識,要引導其他學生參與評價、矯正和擴展。
三、課后反思,持續改進,是迅速提高提問水平的重要途徑
通過對課堂提問進行反思評價,能夠迅速提高提問水平,根據評價制定改進目標和尋求改進機會的過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檢驗教師所預設的課堂提問(包括問題、教師提問行為等)的合理性、有效性等,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一)課后反思,全面把握
課后可圍繞如下四方面去反思:第一,這節課哪些提問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精神和課題理念;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第二,學生對提問的應答,哪些達到了課前預期效果,哪些沒有;基于課堂中不符合你預期的回答,是如何處理的?處理的方法有效嗎?第三,在課堂提問中,是否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了;對于尚未掌握或者掌握不好的,要如何繼續。第四,若再次開展本課教學,對于問題的設置與課堂提問行為,將做哪些方面的改進等。只有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才能全面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全面把握接下來備課設計問題的關鍵。
總之,提問技術的提高和教師的細節處理是離不開的,教師要在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方向加以引導,才能使學生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周濤,李博,吳春卿.淺論辯證法在國際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應用[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趙丹.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姜益方.對高中數學進行分層教學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