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蕾蕾
[摘 要] “雙創”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高校學生初入社會的創業訴求高漲,但是初創企業成功率非常低。文章通過研究目前會計專業教育的現狀找出了教育方面、教學內容方面、學生適用社會能力方面等不足,倡導學生們跨學科學習,設立實驗和創業基地,進行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創業合作,培養新一代的“雙創”人才。
[關鍵詞] “雙創”;會計教育;會計職業培訓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9. 110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9- 0256- 02
0 前 言
近幾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席卷全國。在“雙創”政策之下各地政府為大學生提供越來越多的創業輔導,鼓勵大學生們走出校門自主創業。但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對社會僅是一知半解、對市場只是了解皮毛,因此在創業路上會遇到眾多的艱難險阻。據不完全統計,99%的初創型企業在一年內就消失,這不僅會打消學生的創業激情,甚至還會磨平他們就業的熱情。在這種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會計專業教育也亟待改進。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會計學專業學生的社會需求極具上升,會計專業已經成為熱門專業之一,新開設會計學專業的高校不斷增多,各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為會計學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會計專業作為一個技術性較強的專業,會計教育和培養必須適用當前環境的變化。
1 存在的問題
1.1 教育方面適用不了外部環境的需求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越來越倚重創新來撬動新需求、形成新動力。無論是新科技,還是新模式和新業態,都傳遞了當前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但是有關創業教育的內容,高校卻沒有在實際會計教學中進行應用。創業教育在國外已成為很多國家高等教育的一個共識。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印度等國家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鼓勵。目前高校的會計專業還是在推行以學科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各專業的教師也是按照學科進行分類,傾向于在課堂上將系統化、專業化的會計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現實工作中既定的會計應用問題。然而從近幾年的形勢來看,世界經濟飛速發展,新興事物和新興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資源要素條件等都發生較大變化。如果依照以前的教學模式不加以改進,學生們走出校門以后就會發現無所適從。而且,這種會計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忽視了實務界對人才訴求的響應,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能力定義過程中缺乏與實務界和會計職業界的交流,因此,校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不能符合人才市場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能力需求,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大多是脫離企業實踐的、具體化的會計規則。
1.2 教學內容與會計職業相脫節,不利于開展創業
在這信息爆炸時代,會計職業已經從記賬、算賬、報賬等簡單的實務操作逐步轉化為對會計信息的處理。實務中,經濟業務的綜合診斷和輔助決策作用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日益增強。會計職業在企業中的地位也顯著提升,會計職業需要利用會計信息參與管理層的決策,并將決策結果反饋成為組織內其他人員能理解的業務信息。為了較好地履行這些職能,需要會計師擁有良好的職業判斷、信息分析和溝通能力,從而產生對會計師更為寬泛和復雜的能力需求。會計教育培養的畢業生不能只是會計知識的培養,還要在能否適應當前會計職業的能力需求上下功夫,而且這也是學生們走出校門,直接適應未來會計職業在組織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
1.3 學生適應會計職業以及創業的能力不足
我國目前各高等院校會計專業教育中,過分強調會計職業的專業化、精細化,忽視了會計知識結構的通用性,學生對管理學等商學院基礎課程重視不夠,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也一知半解,因此,很難從經濟學、管理學等角度分析會計實務,解釋會計現象。而且,會計職業崗位不僅要具有處理財務問題的能力,還需要上下溝通協調能力,這對于剛入職的學生“菜鳥”而言更加感到無所適從,利用課堂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2 解決的措施
2.1 倡導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開設創業課程
國外的會計專業隸屬于商學院,商學院的很多課程都是會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學生不僅學習會計專業知識,而且進行金融學、市場學、營銷學等跨學科專業的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層次。針對本科學生,高校可以成立學科學習機構,吸引不同學術背景、年齡的專家一起進行合作,極大彌補了傳統院系不能為跨學科學習提供平臺的弊端。高校還可以創造一個同實務界人士、科技人員和政府領導人一起商議會計學話題的穩定交流平臺,學生通過對話了解外面的世界,開闊眼界、打開思路。
創業課程是學生接觸創業事物,培養創業精神的首選。高校按照創新程度而展開的課程,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與職業創新的需求而服務。課程一定要分層次化,具有滿足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及不同創業需求的屬性,而不僅僅將創業狹隘化為創辦全新的企業。教師的創新課程表現也需要多方面的調整:既包括創業理論創新,也包括創業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創新等。就創新的內容看,既可以是局部性創新,也可以是系統性和整體性創新。
2.2 發起和贊助公司式的實驗和創業基地
由教師和學生倡導的創業基地是學習課堂外知識的有利場所。創業教育項目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幾個方面,各方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所包含的課程也有所不同。另外,除了正式基地活動外,相關創業大賽等課外活動也可以引起學生們的廣泛興趣。不僅高校各相關人員積極參加,其他外校或機構的人員也可以加盟。基地可以根據時下的熱點問題,實務界最新變化進行討論和解決問題,針對現實中具體專門的會計現象通過論壇的形式定期會晤交流,有規律的聚在一起討論感興趣的、跨學科的話題;每年各個創業基地還會適應相應領域的改變而模擬實務界的操作,并進行重組和改造。例如,由教師和學生提議籌建新小組,以教師的研究興趣為依據劃分不同的創業團隊,每個創業小組都由教授的領導下,校外幾個專職研究人員輔助,若干跨專業學生參與,重新整合各位同學的學科優勢,從新的視角上應對外部環境的發展進程中單一專業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產生了一系列創造性成果。研討會、訓練營和導師制等多種形式,實現了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的結合。
2.3 倡導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創業合作
一方面,高校設立創業中心作為專門的創業教育組織機構,注重利用校外的優秀學術人員和實踐者作為創業教育方面的師資;另一方面,接收各院系的博士后、研究生甚至是優秀本科生參與創業活動,還可以邀請來自海外的大學或機構的學生。創業中心將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還可以通過開設各項獎學金來資助優秀學生,這些獎學金的獲獎對象一般都是那些正在做或者準備進行創業的學生。獎學金可以作為學生創業的啟動資金,以幫助他們更好的過渡到創業階段。
創業中心在設立項目時,具體創業項目或項目小組內成員相互間有所重復,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在不同項目中適當流動,發揮各自的學科背景優勢,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大效用。創業中心還可以每周邀請有思想的創業者進行創業相關的演講,分享經驗和教訓;創辦短期培訓項目,對部分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鼓勵其他組織和單位以項目為依托同這些獨立創業小組開展合作。人員由固定和流動兩部分構成,保持比例偏重的流動人員,包括學生和訪問學等。
總之,“雙創”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中,還需要付諸行動。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想在會計職業或者創業初期嶄露頭角,需要在學校中腳踏實地認真學習與磨練,積極參與創業活動;高校也應該與時俱進,順應社會的需求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社會各界更應該參與其中,為培養高水平人才盡心盡力;政府部門應推出相關政策,保護“雙創”的積極性。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政,殷俊明,宋雅琴. 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 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J].會計研究,2012(1).
[2]欒甫貴. 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4).
[3]王晶晶, 姚飛, 周鑫, 等. 全球著名商學院創業教育比較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4]付瑤瑤. 從斯坦福大學看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獨立科研機構的發展[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6).
[5]羅國鋒,王金玲,周超. 五所世界名校創業教育體系的經驗與啟示[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