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獻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展逐漸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并在實踐中越來越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在課堂中,不但要書聲瑯瑯、議論紛紛,更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潛心默讀、圈圈寫寫。讓小練筆走進課堂,對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大有益處,它打開了學生“閱讀”與“表達”的通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設計豐富的練筆形式,創設與學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采取符合學生心理和興趣的練筆形式,充分開發學生記憶、思維和語言表達。要使隨文練筆練到實處,教師首先應充分把握教材,找準合適的訓練點,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訓練:
一、在文本空白處小練筆。
中國的國畫中有留白藝術,我們很多課文中也有很多“空白”。這些“空白”為學生留下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教學中,教師精心挑選有價值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通過入境體驗、合理想象,填補這些“空白”,為學生挖掘更多有效的練筆資源。
如教學《窗前的氣球》這篇課文時,我發現文本中留有許多的空白,如:科利亞獨自躺在病床上的孤獨心 理,同學們在升起氣球前的爭論,小伙伴在拉動氣球的言行和心愿……這些空白點能為孩子們提供想像的空間,同時這些空白點也是學生們理解文本中小伙伴對科利亞的真摯情感的突破點、語言表達的生成點。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抓住“他好像看見米沙拉動拴著氣球的繩子,幾個同學站在四周,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這句話,出示了一個隨文練筆:他好像看見米沙拉動拴動著氣球的繩子,幾個同學站在四周,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引導學生接著往下寫。在寫之前我先讓學生演一演當時的情景 。通過表演,激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從最大程度上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
二、根據課文仿寫練筆。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佳作,它們或者句式工整,或者語言優美,或者結構獨特,如果教者能抓住這些獨特之處,引導學生模仿借鑒,就能實現課文寫作方法的有效遷移,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年級的課文中有許多具有特殊結構的典型句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無需了解這些句子間存在的結構特點,但作為老師可以意識地進行滲透。如《黃山奇石》一文,文中用先概括后具體的寫作方法介紹了黃山上的“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和“金雞叫天都”。課堂上通過老師的引讀,男女生配合讀,讓感受到句子間存在著特殊的關系。課后再讓學生仿照這種寫作特點,經過自己的合理想象寫一寫黃山上的其它石頭的特點。“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天狗望月”又會是怎樣一番生動有趣的景象呢?
從仿到創這也是一個規律。在初學習作的時候,模仿是不可或缺的。特別典型的段落讓他來模仿一下,有目的、有階梯的一點一點地引領我們的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向習作的王國。
三、在意猶未盡時練筆。
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創新始終是其關鍵所在。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孩子的這一天性,在他們意猶未盡處適時設計小練筆,就會激起他們創新的欲望,再及時予以熱情地鼓勵,高度地贊揚,真誠地賞識,他們就會大膽地進行創造,生成無限的精彩。如學完《我要的是葫蘆》一課后,孩子們仍然沉浸在故事之中,或惋惜、或埋怨,我隨機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第二年,這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 ……請你接著往下寫。”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思維的閘門全部打開,他們大膽地想象,創意地表達,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認識,又體會到了寫作的成功與喜悅。當然,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還需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續編故事,創作練筆。
有些課文雖然已經結尾了,但意猶未盡,耐人尋味.對于這一類課文,我要求學生以原文的終點作為習作的起點,聯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創作練筆,延伸課文的內容。如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教學到最后一個自然段,我提出一個問題: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什么?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續編這個故事。他們根據課文內容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性地續編這個故事。
當然,練筆的形式還不止這些,還可以模仿課文的語句修辭仿寫,可以緊扣情節的發散點續寫,可以捕捉語言的聚焦點創寫……總之,教師在備課中要多考慮各種學生實際,多給學生廣闊的練筆空間,讓學生在隨文練筆這片天空下盡情彰顯自我、張揚個性、馳騁思維、釋放表達的潛能。“小練筆”,因其貼近課堂、形式多變、方法多樣而成為訓練學生表達能力、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又一途徑。學生在練筆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習得了課文語言、學會了作者的表達方式,對他們的表達能力的提高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