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麗旦·依薩克
摘要: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它充分展現了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理念,在發展學生認知、情感和態度方面有著明顯的作用,同時促進了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生;生活;數學
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創設教學情景,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通過學生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生活現實,從而增強學習效益。
一、貼近小學生生活進行數學教學的意義
1.新課改文件指出數學作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環節,可以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進行必需的計算、推理等日常操作,同時數學也可以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賴以發展的思想和方法,是其他技術進步的基礎。利用生活中的情況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讓小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抽象成數學理論和模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由于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進行了鞏固和深化,容易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
2.利用生活中的小例子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能將生活進行抽象化概括,讓小學生從心里喜歡數學、愿意學習數學知識。由于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相對較低,理解力有限,數學作為一門抽象的學科,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學策略讓抽象的數學變得形象起來,這樣學生才能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學習起來也更加有激情、有活力,效率也更高,效果會更好。
3.教師在講課中,將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小場景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并讓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發揮自己的想象,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挖掘數學教材中生活因素
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內容,科學合理應用教材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某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統計”一課時,就以我國乒乓球國家隊共奪得多少枚世界比賽金牌、銀牌和銅牌。學生并不陌生乒乓球運動,然而對于獎牌獲獎情況卻脫離學生實際生活,教師就讓學生課下自主統計某界世界乒乓球比賽信息,同時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精彩比賽畫面,這樣會直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
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進行作業設計。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可以使學生們的生活和學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讓學生們能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作業,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知識,從而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比如:在學習加減法時,老師們可以要求學生們獨立完成一次購物找零的行為,這種特殊作業的設計可以在培養學生們獨立行動能力的同時,體驗到學習加減法的樂趣,進而鞏固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當學生們認識到數學和自己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時,就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作業設計也可以切實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四、聯系學生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設置生活情境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師就需要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明確教學任務,從而將其體現的生活情境當中,使生活情境更具探究意義,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日后更好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比如,在為學生講解“梯形面積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學習過的面積計算方式進行推導,看看怎樣才可以得出梯形面積。同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其發散性思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七巧板”這類玩具進行思考,通過學生的實際經驗,啟發學生采用拆分的方式進行計算,將梯形拆分為長方形、三角形,然后根據所學知識計算出梯形面積。導入這樣的生活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應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進一步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例如,有的教師在教授有關“利息”的知識之后,就安排了一次生活化的充滿趣味性的課外作業“學做一次小儲戶”,首先安排學生查閱當前讓銀行所執行現在的存款利率數,并讓學生計算自己零用錢,再比較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計算出應如何存款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學生通過深入分析、調查研究、相互比較的學習過程,能夠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利率、利息的相關知識點,這些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會理性的消費,養成勤儉節約的意識,達成教書與育人的相互統一。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懂得并掌握了如何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六、突出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生活中的應用隨處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不感興趣,原因在于很多學生不知道數學的用途,當教師通過創設現實情景,突出數學的用途時,學生自然會對數學感興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極其廣泛,小到平時的買東西購物,大到航天研究,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應用,教師根據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小學生的聽課效率也會更高。
七、教師在生活情境中與學生進行交流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交流對于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還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避免學生出現走神、困倦等情況,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這里的交流需要自然和諧的生活化情境。比如,有的教師用風趣的語言為學生講解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勇于表現自己,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還有的教師在組織數學競賽活動的時候,將活動管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作為引導者輔助學生。讓學生對分組情況、分數統計情況等進行整理,然后統一匯報,這樣的方式貼近學生生活,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運用相應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還為師生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妍妍.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新課程·上旬,2016(9):118.
[2]仁青彭措.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6.
[3]郭貴忠.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
[4]張應貴.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