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作業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作業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加強自身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人們對小學語文的關注和重視也愈發強烈,不僅在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了很多新穎的創新教學方式,而且對課后作業布置也提出了新的建議和要求。
一、閱讀——拓展知識領域,增加知識積淀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課改對于課外閱讀作了大幅度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注重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們必須把課外閱讀作業做細做實,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預習性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通常在課前進行,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探究性的閱讀。這樣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又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了閱讀實踐。如在教學《頤和園》之前,布置學生回去收集頤和園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是多方面的,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有關頤和園的歷史,建造知識等,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礎。
課后結合課文內容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是在學生學完課文后,延伸性地閱讀有關資料,參與語言實踐。比如學習了《北京的春節》后,學生隨著作者的描述,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此時抓住時機布置學生閱讀課后“閱讀鏈接”。既擴展節日習俗信息,又與課文相關部分比較,學習不同的學法。比如《過年》,“我小時候并不特別喜歡過年”,“天天打掃剩菜”,守歲“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寫出了與課文不同的另一種感受。
總之,學了課文后,教師就引導學生學會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閱
二、操作——深化知識理解,激發探究意識
(一)畫一畫,再現情境。
動手畫一畫,再現課文情境,能幫助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新知。如教完《詹天佑》一課學生在熟讀“開鑿隧道”一段后,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的示意圖。
(二)做一做,激發探索。
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和思考,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如:
三、調查——引導關注現實,培養合作精神
調查性作業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布置調查性作業時,讓個人性作業成為合作性作業,讓學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業。如上完《只有一個地球》結合我們鎮工業小區排放有刺鼻味道的氣體和黑褐色污水,村里垃圾堆放不集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以下一組作業:
①采訪本村居民,了解我們周邊環境污染的現狀(小組合作,寫采訪稿)。
②實地查看,訪問有關部門(調查訪問,小組匯報)。
③設計一條環保宣傳語 (廣告策劃,上街展示)。
這些作業,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層層遞進,環環緊扣。整個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現實世界,考察、調查、訪問,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起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關注。同時,采訪家庭、宣傳廣告、匯報交流,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作業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樂趣。
四、演說——學習言語交際,鍛煉表達能力
交際是新世紀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本領。《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理念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其中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言語交際能力唯有在交際實踐中才能形成、提高。表述性的作業無疑是一座溝通現實、教材與生活的橋梁。把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是表述性作業的重點。
(一)演一演,內化課文語言。
對于故事情節性較強或場面描寫具有較強動作性的課文,可以布置學生自愿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如:如教學完《半截蠟燭》課文后,我讓學生自由組合去自編自演課本劇。他們都能根據各自的興趣選擇合適的角色來進行表演,角色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都能揣摩得相當到位。這樣學生在演一演中就積累了課文語言、鍛煉了口語能力。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活生生的世界,在活動中獲取知識。這既符合學生的好動愛玩的天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創造能力。
(二)辨一辯,培養辯論習慣。
辯論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可以認為是反映了語文的整體素質。如: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后,我留了一道辯論題,主題是:在當時社會,如果讓你選擇,你是做閏土還是做課文中的“我”?并提出了辯論要求:先說觀點,再陳述理由,做到語言文明、簡練。別人在陳述時,要認真傾聽,想出反駁對策。這一訓練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深讀課文,在深度過程中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再用自己的語言把內化了的課文含義清晰地表述出來。同時傾聽對方的論述,使自己的爭議更有說服力。這樣的辯論,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是極具效果的。
(三)說一說,學會生存能力。
如:《魯賓孫漂流記》中,魯賓孫在荒島的經歷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現代社會,魯賓孫那樣的遭遇是極其少見的,但是學會生存,具備自我保護的本領,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于是,在教學時,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討論魯賓孫為什么能在島上生活,使學生對學會生存和學會自我保護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課后布置學生通過報刊、電視等媒體和身邊的現實生活,積累有關自我保護的事件,對自我保護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組織交流時,重點引導學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險和災難,應該如何應對。交流過程中,要求盡量用事實說話,指導學生完整講述已知的事實,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也是表達自己觀點的重要方法。
演說交際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學生必須通過大量實踐訓練才能內化為能力。而實踐性作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活動融入生活、融入社會。在實踐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待人處事的能力、言談舉止等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檢驗。
語文教學只有超越課本、超越課堂,引導學生走向現實生活,才能真正實現語文能力的提高。通過語文實踐性作業,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能力素養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高。開展語文實踐性作業的方法還有很多,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語文教師要敢于創新、博采眾長,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以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