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拜都拉·阿不拉
摘要:把生物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努力開創教與學的新局面。
關鍵詞:課堂;延伸;生活
人們習慣把初中的各學科分為主科和副科,這無疑是從升學的角度來分的——升學考試的科目是主科,不考的就是副科,而初中的生物學,自然被列為副科當中,被各方面重視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景況下,怎樣讓學生愿學生物、學好生物,就成為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在實踐中感受到,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組織學生探究性學習等都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發現,把生物課教學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們從生活中學習生物,更會取得意外的收獲。為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特別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努力開創教與學的新局面。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習興趣是人們學習時保持注意,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克服學習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的極其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激勵人們產生力求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探究事物內部規律的愿望,并伴隨著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激發求知欲,調動自身和各種積極因素,使學習者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
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在遺傳病的教學中,有的老師首先給學生講了“月亮兒女”之謎: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林索伊斯島。島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這樣的怪癖:喜歡月亮,害怕陽光。一到皎潔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在沙灘上唱歌跳舞,盡情歡樂。居民皮膚雪白,頭發白色或淡黃色,眼睛的虹膜粉紅色,怕陽光,視力也差?!霸铝羶号庇纱说妹?。“月亮兒女”之謎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才搞清楚,原來島上居民幾乎都是白化病患者。為什么白化病患者的皮膚是雪白的?為什么白化病患者都害怕陽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抱著一種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理,后面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識帶進課堂
學生雖然還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體驗,這些都是無形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老師注意挖掘利用這一資源,既讓學生感到熟悉和親切,從而樂于學習,也使課堂教學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 講授“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課,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會使其變得枯燥乏味。而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他們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入手,來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營養,怎樣搭配營養才全面,還讓他們列舉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同學們積極發言,氣氛熱烈。經過大家相互討論交流,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生活中經歷的內容,從自己生活經歷中提煉出了生物學知識,就使這些知識得到升華,真正成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寶貴財富了。其實,老師認為把教學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它避諱的是生硬和勉強,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感覺,是自然而然的感覺……
三、動手動腦,在生活中探究、運用生物學知識
學生學習的快樂,不全部在于考試得了理想的分數,更在于把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去解決了具體問題。 所以,老師會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質的作業,讓學生們去完成。在學習了“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后,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根據父母的健康狀況和身體需要,為他們設計一份營養食譜,且親自烹調,并請父母品嘗,還向父母介紹其中的道理,請父母做出評價。在寒假時,老師布置了“栽蒜苗”的作業,讓學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實驗記錄,內容包括各對照組大蒜的發芽率、溫度、水分、光照等條件對其生長的影響等,這樣,既讓學生應用了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他們耐心、細致的科學探索精神,還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豐富了家庭的春節餐桌。開學后,學生們對這樣作業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用這樣的情緒去進行學習,怎么會不使他們勁頭倍增,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績呢!
四、優化教學內容,拓展學生思維
中學生物教學內容抽象復雜、信息量大,如果教師一味地用 “一刀切 ”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與傳授相關生物教學知識,錯綜復雜的理論知識難免會使學生感到束手無策,無從適應,其教學效果也不言而喻。 因此,在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的教學生活,讓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走進生物課堂,身臨其境地體會與感受生活。 課本教材是生物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師想要合理導入生活,延伸課堂,則需要潛心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所提供的閱讀教材中,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拓展學生的思維形式,讓其能在不斷參與和討論中,有所感悟與思考,讓其在主動思考與想象中,加深學生理解與體驗。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此外,教師還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潛在的生活資源, 將其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生物知識與生活的一脈相承,從而讓其深刻體會到知識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同時,教師還要善于突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之間的界限,合理運用社會、學校以及家庭上的一切教學資源,實施課堂教學,拓展學生學習空間,提供更多從生活中獲取知識的機會,將生物課堂教學緊密地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融合,以實現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五、注重課后延伸,提高實踐能力
為了讓學生能夠將生物知識學以致用,親近自然,貼近生活,教師應當多組織與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能夠生物教學與我們的生活實踐相聯系,感受到生物知識的無處不在,從而從思想上以及行為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習慣,拓寬學生知識層面,讓其能在掌握生物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獨立生活以及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補充生物課堂教學的不足,完善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過敏反應”一節時,由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一部分同學對某種事物過敏,如花粉、海鮮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那些容易過敏的同學簡要闡述一下其過敏時的癥狀以及消除這種過敏現狀的方法,由于學生有過切身的感受,能夠生動形象的將其描繪出來,同時,也知道具體的解決策略,如此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高漲,有效性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建立也能夠得以實現。
總之,生活化教學模式是現今教育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不僅符合素質教育對我國教育教學的要求,也順應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心理特征, 在我國課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作用, 將其運用到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優化課堂教學效果。endprint